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雍正去世前,只留两位女性与他共入地宫,不是谁都能享这份“殊荣”。

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一个是名正言顺的皇后,为何其他人都没资格?

这个决定,动了情,藏了局,也埋下了疑问。

宫中留下两个名字,别人全被排除

雍正一生,女人不少,封号有几十个,能陪葬的,却只选出两个

年氏,年羹尧的亲妹。孝敬宪皇后,嫡福晋出身。

一个靠亲情扶持,一个从头跟到尾。

按理说,活着有名分的妃嫔不少,死后能入地宫的,就这俩,连贵人、嫔、妃园寝都不进。

年氏出身汉军镶白旗,家族中有年遐龄、年羹尧两员重将,风头盛极一时。康熙末年,年氏被安排嫁入雍王府,为侧福晋,实为政治联姻

这桩婚姻,表面风光,实则绑在朝局车轮上

年氏进府时年轻,容貌端庄,不久产子。雍正在藩邸中并不常见笑脸,对年氏却颇为另眼相看。

晋位极快,从贵人跳到贵妃,死前雍正甚至想立为皇贵妃,只差没发诏书。

孝敬宪皇后出身满洲乌拉那拉氏,血统清白,门第优先。

十岁就被送入王府,按照家训培养,做嫡福晋,规矩不差半步。十六岁生长子弘晖,却夭折。此后再无所出,皇子争斗不止,皇后始终沉默。

她不是最得宠的,却是雍正最信的

两人命数不同。年氏死得早,四十三岁就病重不起。

雍正当时正处置年羹尧,亲兄弟刚被抄家,妹妹病入膏肓,这种时刻,雍正在朱批上连写六次“痛惜”

心里到底有没有愧疚,不言自明。

皇后活得久,五十一岁去世,雍正辍朝五日举丧,不去参加葬礼,却坚持日后要合葬,按清朝规矩,皇后自然得随葬帝陵。

年氏呢?不是皇后,死后却能入地宫。这背后有政治,也有心病。

别的妃子呢?统统打发去妃园寝,连最受宠的齐妃、华妃、李氏等人都不在陪葬名单里。

雍正清楚留谁,留的是人,也是一个时代的背影。

这一决断,混了情分也掺了算盘

年羹尧倒台,朝野震动。雍正出手快、狠、绝,亲信杀得干净。可对年氏,他没有动。反而在年氏病重那年,突下旨意“拟晋皇贵妃”

旁人没看懂,觉得奇怪,朝中却有人知道,这不是提拔,是安魂。

那年冬天,年氏一病不起。雍正照旧上朝,心神却不定。

御前奏章里,提到年羹尧案结,抄没家产入库。雍正批阅完,朱笔却跑到另一张纸上,写“年贵妃病中,朕甚悯焉”

宫人记得,那几天雍正几次夜探年氏寝宫,身边只带两个小太监。年氏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没说话,只点头。

雍正看着床上人影,走时只说了一句:“寝殿不动。”

这一“寝殿不动”,八年没动。

年氏死后,雍正下令封存原样,不许调拨、不许转封,连炉台都原地摆放。到了雍正去世,宫中才明白,这是留地宫铺垫。

感情归感情,政治也得安排。年羹尧虽倒,势力残余还在。

雍正留下年氏这口气,就是告诉老部下:朕惩兄,未弃妹。这口气压下,年家余波没再翻天。

孝敬宪皇后则是另一回事。她是规矩人,清宫上下都服她稳重。

雍正对皇后有情,不张扬,皇后去世时,雍正没参加葬礼,却在内宫设置灵堂,日日香火。

临终前,御前太监手中玉佩,正是皇后生前常佩的那块

葬礼后,雍正定制“帝后合葬”制度,泰陵为此特别留出地宫右侧位置

未合葬前,空着,不许动,棺椁提前准备好。皇后虽无子,位置稳。

雍正看中的是血统,是制度,也是“一个正统皇后该有的体面”,别人没这个资格。

后宫中再风光的女人,一旦无名分、无子嗣,全没资格进泰陵

连皇贵妃都得另设园寝,年氏能破格入地宫,靠的是死前那份“差一步”的封号。

雍正选这两位,选得精。皇后立正统,年氏稳人心。

一个代表规矩,一个代表人情。至死不乱章法,也不绝心绪,能做到这一步,雍正不是无情,而是清醒。

陪葬制度一板一眼,年氏能破例是极少数

清朝皇帝死后,谁能入地宫,规矩死得很。皇后必须合葬,皇贵妃有机会,其他妃嫔只能去妃园寝

这套制度,从顺治立清东陵起就有了,康熙强化,雍正没敢乱改。

陪葬制度有等差。最高是皇后,定居帝陵地宫,与皇帝同穴同室。

其次是皇贵妃,理论可选一人入地宫,但需皇帝亲定、朝廷公议,还得死得“时机合适”,再往下,贵妃、妃、嫔、贵人,都归妃园寝,距离帝陵正殿有几百米。

康熙帝葬于景陵,一生后妃众多,只给孝懿仁皇后和孝诚仁皇后安排合葬

乾隆也没乱搞,孝贤纯皇后、孝仪纯皇贵妃算得上随葬,其他再宠也只能另找地方埋

雍正自己掌规矩,死时不跳制度,却在年氏这儿动了手。

年氏没晋皇后,病重时“拟晋”成了关键一步。虽然没等到正式册封,但雍正下令“丧仪按皇贵妃礼,加三级”,这是大事。

加三级,等于接近皇后礼制。

出殡仪仗、棺椁材质、地宫入穴全比照皇后。普通皇贵妃,是没有资格埋进泰陵正殿的。雍正破了这个先例,只给年氏一人。

地宫位置选得也巧,雍正棺椁正中,左侧为年氏宝顶,右侧留给孝敬宪皇后。

年氏先入葬,皇后病后才合葬,顺序反了,礼法却没乱。年氏用“准后制”进地宫,没立碑,没用帝后合葬石志,算“从葬”,也就没人挑毛病。

清朝制度僵硬,不死不活卡着人情。

雍正给年氏留了名分,却不动制度名字;给孝敬宪皇后正名,却不铺张场面。

这一套规矩用得死准,年氏能进来,靠的是“时机、身份、死法”三个点全对。

年氏去世前,年羹尧已伏法。

朝中猜忌年氏可能被打入冷宫,结果她仍住原寝宫,死后荣葬泰陵,外人看不懂,老臣心里门儿清:这是雍正认了旧情,补了旧账,也拿年氏当挡箭牌

孝敬宪皇后不一样。她生前规矩,死后就得正名。

雍正下旨“合葬泰陵右殿”,安排提前做好地宫口碑、棺椁封泥,全程不假人手

乾隆继位后也没动这安排,照旧执行。

皇后棺椁于雍正十三年入殿,地宫封闭,历史合并。

讲规矩还得看地形。清东陵水土密实,容易腐烂,盗墓多发。

乾隆吸取教训,把自己及父祖三代葬于清西陵,泰陵位于西陵最北端,四周土质松软,地下水少,不易下陷,也不容易盗掘。

孙殿英盗的是东陵慈禧、乾隆陵,没敢动西陵,泰陵成了清朝最完整未盗帝陵之一

考古人员数次探测,发现年氏宝顶、孝敬宪皇后地宫都保存良好,随葬器物大多未动,成了清代帝陵制度最好实证样本。

物证现身,纸面档案说得一清二楚

年氏能陪葬,纸面上有记载,地下还有实物。

《清宫内务府档案》中明列年氏丧仪规格:按皇贵妃礼,加三级,仪仗内有金凤冠、银台灯、玉簪盒

这加三级,加在“舆驾仪仗”“棺木材质”“随葬服饰”三方面。

年氏棺椁出土时,考古队报告中提到:随棺玉器27件,金器14件,银器40余件

最重头的,是雍正御赐“金累丝凤冠”,只有皇后级别才配拥有,凤冠顶部嵌红蓝宝石,累丝纹细密,是雍正亲敕打造。

棺椁结构也超规格。

三重外椁,内置檀木净室,棺木为进口楠木,地宫入口设青砖方道

内棺保存年氏骨骼残片,头骨部分保存良好,配套头饰仍见金丝结构,说明未遭破坏。

雍正去世时,太监呈上白玉佩一块,尺寸三寸二,玉质温润,为皇后生前最爱佩戴物

档案记载,“皇后爱玉,晨起必佩,寝时不解。”雍正临终握此玉,等于留恋。

清宫旧藏中,还有皇后画像,宫中陈设茶具、服饰等物。

故宫现存一件乌拉那拉氏所用红缎妆花披肩,保存完好,刺绣为“双凤朝阳”图样,内衬标记为“嫡福晋所用”,证明其身份地位。

这些实物,辅以史书记载,让两位陪葬者身份坐实。

不是后人附会,也不是传说加工。

皇帝选谁陪葬,不是权谋,不是激情,是经过层层制度和仪注定规,哪怕破格,也是“合理化破格”。

清史写得太官气,很多细节没人敢讲。

可这些藏在档案、棺椁、器物中的信息,字字敲实了当年的事。

雍正留年氏,是补心,也是政治动作;留孝敬宪皇后,是正统归位,也是制度铁律。

陪葬两个,留下影子一世。

别的人全没机会进来,留下这段太平冷史,在地宫里闭口不谈,却句句真实

参考资料:

1. 《清世宗实录》卷二百五十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

2. 《清宫内务府档案选编·雍正朝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0

标签:历史   雍正   耐人寻味   妹妹   两个   女人   皇后   地宫   棺椁   制度   规矩   乾隆   福晋   清宫   清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