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院士提倡:超过60岁的老人,宁可在家做家务,也别出去做这些

清晨六点,小区里熟悉的身影又出现了。张阿姨和王大爷老两口,像往常一样穿梭在花园树荫下,步速又快又有劲——看着真让人羡慕。可同样的小区,还有另一种老人。孙伯伯退休后,每天都在家做饭、打扫、种点小葱和香菜。孩子们总劝他运动多出出门,他却老说:“人在家里最安心,能干点事、身体不疼就比啥都强!”有些邻居不解,都觉得“越动越健康”。但你是不是也发现,其实这些宅在家做做家务的老人,反而出事的少?有一回张阿姨不小心摔了一跤,骨折住院了,可孙伯伯从没因为运动进过医院。

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说法,难不成老了真要“懒”?最近,多名院士的建议彻底刷新了我的观念:对于超过60岁的老人,宁可在家做家务,也别随便去做4类“积极活动”。不少人走错了方向反而吃了大亏。 咱们习惯把“动起来”当万能养生诀,其实没那么简单。

其实大部分人对“老年健康”都挺直观,觉得多动没坏处。可现在,院士们不断强调的1句话特别值得玩味:年过六十,身体已经成了“老机器”,多数活动根本不是年轻人能做的那一套。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的专家甚至说,身体基础不牢,不是越动越好,动错了反而掉坑。

老年人最常见健康误区有这些:

大步快走、长时间晨练
不少老人风雨无阻早起走上万步。可现实中,摔倒住院的恰恰不少都是这些“运动积极分子”。肌肉和骨骼的流失,悄无声息 ,一旦失衡,哪怕一步小台阶都可能摔出大病。

爬山、跳广场舞
看起来热闹很健康,背后其实体力、关节、平衡力几乎过负荷,消耗掉的并不是脂肪而是本就脆弱的骨和肌肉,极易出风险

频繁参与社区“志愿、兼职、摆摊”等体力劳动
不少大爷大妈觉得再就业能“证明自己”,其实这些属于高强度间断发力,很容易引发急性疲劳和意外损伤。

只顾控制体重,过度节食甚至不吃肉
一边运动猛如虎,另一边饮食缩成猫,结果身体蛋白和营养下降 ,肌肉掉的更快。时间一长,“肌少症”悄然来临,反而每天更疲惫。

再深挖一点:最新全国调查发现,约73%的60岁以上老人误把散步、健步走、快走当成最佳养生,实际过半人存在“肌无力—关节退化”风险,却全无察觉。

所以不光是建议,越来越多的医生也强调:“老年锻炼,最怕动错,不能蛮干。”

回头看看咱们身边的老人,真有一种“一动就倒,还不如宅着”的说法吗?其实,医疗研究有明确结论:

第一,家务属于中低强度的功能性活动,非常贴合老年人体能曲线

做饭、扫地、整理衣物,这些动作涉及站、蹲、伸展,不是暴发力而是持久稳妥地消耗体能。肌肉力量维持了、关节活动度也锻炼了,能量也有了出口 ,而且事故风险低。

第二,家务劳动是“碎片化”运动,一天可随意分布

不像晨练、健步走那些需要专门时间和持续高强度,家务活随时可以停、完全自己主控,更不容易有意外。

第三,家务能增加参与感和幸福感,缓解孤独抑郁

不少老年人孤单、心理不安,而收拾屋子、照顾孙子都能带来生活成就感。这对于防止认知退化有积极意义。

北京协和医院相关课题组发现:日均做家务超30分钟的老年人,跌倒住院风险比户外高强度锻炼老人低了12.6%;而同组老人出现肌少症的比率,也要低15.8%。

一个真实案例也很有说服力:65岁的王老师退休后,天天快走、健身操,腿脚问题却频发;邻居孙叔一年四季宅家里,没干过啥大体育锻炼,但坚持买菜、做饭和养院子的小花。几年下来,他身体没啥变化,精神头也不错。

所以院士们的建议不是要“老人不用动”,而是再提醒一遍, “家务动得对,远强于瞎忙运动。”

那老人哪些事要管住手脚,宁愿在家做家务,也别冒险?

1. 长距离快走、爬山、跑步
骨密度下降,髋骨、膝关节大大增加磨损,尤其有中老年女性,摔一跤往往骨折。走路过万步,也容易劳损膝盖。

2. 广场舞、健身操等反复扭转跳跃
容易导致肌肉拉伤、关节扭伤,尤其心脑血管慢性病人,很容易发生猝倒。

3. 体力兼职或搬运重物
看似精神,实则威胁最大。动一下闪着腰,既损健康又难恢复。

4. 参与“不合身”户外竞赛类活动
像划龙舟、拔河、徒步野游等,“老马拉松”心还在,但身体难以驾驭,一旦过度劳累易出虚脱和急性事件。

与其每天对着这些活动瞎折腾,不如安安心心把屋子收拾利索,做饭、浇花、晒太阳,比什么鸡血运动都靠谱。

那是不是说做家务就安全万无一失?其实家务也要讲究“尺度”“方法”。

原则一:量力而为,一次干一个活,不要搞大扫除或者高强度搬运。

原则二:选择“全身参与”的家务,像擦桌子、晾衣服、浇花,能用到不同关节和肌群,效果最佳。

原则三:防滑、防磕碰 ,家里尽量没杂物、地面干净,穿防滑鞋,不冒险上高梯。

原则四:搭配合理营养,多吃奶制品、蛋、豆制品,保证蛋白摄入,预防肌少症。不要光节食。

原则五:有慢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老人,建议每年至少做1次肌肉和骨密度评估,有问题及时医生指导。

家务的好处就是“微动但不累”,安全而持续;对年纪大的人来说,这往往是一种“养命级别”的运动。 千万别以为“越闲越废”,恰恰相反,“动得巧”比“动得多”更关键。

其实你会发现,只要方式选对了,健康就在咱家的一地烟火气里。别觉得少走几圈路就亏了,等摔一跤的时候再后悔来不及。安全和身体是自己的,这话再老都不过分。

健康,其实就在日常那点“小事”中。今天开始,也许把厨房打扫干净、洗一阵衣服、晒晒窗台花草,都比赶潮流运动强得多。但每个人体质都不同,有特殊病情或症状,务必咨询正规医院医生,别自己瞎折腾。上了年纪,只要能稳稳当当地站着、能做点事,这才是真正的福气。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老年人健康管理指南(2024)》
3.《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4.《肌少症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3版)》
5.《骨质疏松防治指南(2022)》
6.《家庭护理老年慢病安全手册》
7.《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养生   院士   老人   家务   健康   身体   肌肉   老年人   关节   原则   老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