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小文
编辑| 时光
初审| 方园
雷军这个名字,最近又火了一把。
2024年2月那一小时中国首富的光环还没散去,
2025年9月央媒突然转发他的演讲视频,用"逆天改命"四个字给他定了调。
很多人开始好奇,这位把小米做到全球前列的企业家,现在到底过得怎么样?
当年董明珠那句"做技术要舍得吃亏"的话,是不是真的说中了什么?
1992年那会儿,雷军刚从大学毕业没多久就进了金山。
那时候的他满脑子都是技术梦想,带着团队憋大招搞了个"盘古软件"出来。
产品做得确实精致,技术含量也够高,雷军当时觉得这玩意儿肯定能火。
结果市场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产品彻底砸了。
这次失败对雷军打击不小。
他请了6个月假期,整个人都在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那半年时间里,他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光有技术不行,
用户根本不在乎你的代码写得多漂亮,他们只关心这东西好不好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教训深深刻进了雷军的脑子里,成了他后来做事的底层逻辑。
六个月后回到金山,雷军整个人都变了。
他开始疯狂研究用户需求,不再闭门造车。
到28岁那年,他已经坐上了金山经理的位置。
这段从失败到成长的经历,其实为他后来创办小米埋下了伏笔。
金山总裁的位置干了那么多年,雷军本可以一直这么稳稳当当过下去。
外人看来他已经功成名就,该享受生活了。
可雷军心里憋着一股劲儿,他想做点真正改变行业的事情。
2010年,他做了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辞职创业。
那年雷军已经40岁了。
这个年纪的人基本都在考虑怎么守住现有的成果,而他却选择把自己归零。
他拉上几个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成立了小米。
最开始做的是MIUI系统,属于软件范畴,这还算在雷军的舒适区里。
可没过多久,他们就决定直接杀进手机市场。
从软件跨到硬件,这步子迈得够大的。
当时国内手机市场已经是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些洋品牌的天下,国产手机基本没什么存在感。
雷军偏偏就想在这个领域搞出点名堂来。
小米手机推出后,凭借性价比和互联网营销打法,硬是在市场上撕开了一道口子。
2013年那场与董明珠的赌约,现在回头看真是挺有意思的。
当时雷军信心满满地说五年后小米营收能超过格力,董明珠直接回了句"要赌就赌十个亿"。
这场赌约背后,其实是两种商业模式的碰撞:传统制造业VS互联网思维。
雷军那几年确实势头猛。
2015年小米开始做大家电,空调这种格力的老本行他也要插一脚。
外界都在看热闹,觉得这哥们儿胆子是真大。
从手机到家电,雷军的野心已经藏不住了。
他想做的不是单一品类的公司,而是一个覆盖用户生活场景的生态系统。
董明珠那句"做技术要舍得吃亏"说得挺透彻。
她看得很清楚,雷军这种打法必然要在研发上砸重金,短期内肯定赚不到大钱。
这话放在当时看像是警告,放在现在看倒像是预言。
造车这事儿,雷军酝酿了四年才正式官宣。
2024年2月,小米SU7上市的消息让整个行业都炸了。
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够卷的了,特斯拉、比亚迪、蔚来这些品牌打得不可开交,
雷军这时候进场,外界都觉得他疯了。
订单数据倒是给了所有人一个答案。
小米SU7推出后,订单很快就破了10万。
这个成绩证明雷军对市场的判断没错,用户愿意为小米汽车买单。
那一小时中国首富的头衔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也说明资本市场对小米造车是认可的。
造车还没稳下来,雷军又宣布要重启造芯计划。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干,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把所有家底都压上去了。
芯片研发是个烧钱的无底洞,汽车产业链更是复杂得要命。
同时做这两件事,稍有不慎就可能全盘皆输。
很多人不理解雷军为什么要这么拼。
他这个年纪,这个身家,完全可以过得舒舒服服的。
可他偏偏选择了最难的路。
这大概就是央媒所说的"逆天改命"精神吧,不甘心待在舒适区,总想着再往前走一步。
雷军这些年的营销风格,跟传统企业家真不一样。
他特别擅长玩梗,什么"拧螺丝"之类的段子信手拈来。
这种接地气的形象让他跟年轻人的距离拉得特别近。
直播这事儿雷军也没少干。
别的老板直播都是一本正经地讲产品,他倒好,有时候直接回应网上的八卦和质疑。
这种坦诚劲儿反而让人觉得真实。
网友调侃他,他不会恼,反而顺着梗往下接。
这份从容和幽默感,让雷军的个人魅力值一路飙升。
2025年9月25日的第六次年度演讲,主题定为"改变"。
这两个字分量很重。
从金山到小米,从手机到汽车,雷军这些年确实一直在改变。
他改变的不只是商业版图,还有整个人的心态和格局。
站在台上讲自己这些年的经历,雷军眼里应该有很多感慨。
央媒转发雷军演讲视频这件事,很多人一开始没太在意。
仔细品品"持续努力、不断成长,逆天改命"这几个字,份量其实挺重的。
官方媒体给一个企业家这样的评价,认可的是什么?
是他这种永不满足、持续奋斗的劲头。
雷军的真实处境到底如何?
表面上看,他依然风光无限,小米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可深层次看,他现在面临的压力可能比任何时候都大。
造车和造芯这两条战线同时铺开,需要的不只是资金,还有时间、人才、技术积累。
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董明珠当年那句话现在看来真的没说错。
做技术确实要舍得吃亏,短期内看不到回报是常态。
雷军现在正处于这个"吃亏"的阶段。
他投入巨资搞研发,市场能不能买账还是未知数。
这种不确定性是每个想做技术创新的企业家都要面对的。
从22岁进金山,到现在已经过去三十多年。
雷军这一路走来,经历过失败的低谷,享受过成功的高光,
现在又主动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上。
他图什么?
可能就是想证明中国科技企业能做出世界级的产品,想让小米这个品牌真正站在全球舞台中央。
央媒的点名让更多人看到了雷军身上那种纯粹的创业精神。
他不是为了赚更多钱,而是为了实现心中那个关于科技和产品的梦想。
这份执着和投入,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雷军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从来不是守着现有成就吃老本。
从盘古软件的失败到小米生态的建立,从手机领域的突破到汽车芯片的双线作战,
他用三十多年时间诠释了什么叫"逆天改命"。
董明珠那句"做技术要舍得吃亏"说的没错,
可正是这份愿意吃亏的勇气,让雷军走到了今天这个位置。
央媒的肯定不是偶然,是对这种持续奋斗精神的认可。
信息来源:
· 央视新闻官方平台报道
· 小米集团公开财报及产品发布信息
· 中国企业家杂志人物专访
· 新浪财经商业报道
· 36氪科技创业类专题报道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