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 / 吴子鹏)5 月 14 日 12 时 12 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据悉,这是我国 “星算” 计划发射的首批卫星,数量共计 12 颗。而整个 “星算” 计划规划宏大,预计将发射 2800 颗算力卫星,旨在打造覆盖全球的天基算力网络。
“星算” 计划由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国星宇航”)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目标是构建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作为一家成立于 2018 年 5 月 3 日的中国 AI 卫星互联网科技公司,国星宇航深耕卫星技术领域,其经营范畴涵盖卫星研制技术体系、全栈 AI 卫星网络技术体系、高机动快速重访卫星技术体系等多个关键领域,并成功构建了低成本快响应卫星研制技术、全栈 AI 卫星网络技术和高机动快速重访卫星技术体系。
在 “星算” 计划实施之前,国星宇航已在 AI 卫星领域成果斐然。该公司曾发射全球首颗 AI 卫星、四川省首颗商用卫星,以及 “大运号”“三星堆号” 等特色卫星。2024 年 9 月 24 日 10 时 31 分,国星宇航的 3 颗 “星时代” 星座 AI 卫星(星时代 - 15/21/22)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搭乘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其中包含此次发射任务的主星 —— 全球首颗 AI 大模型科学卫星 “香港青年科创号”。
“星算” 计划堪称一项极具战略意义的宏大工程,其规划的算力规模史无前例。在 “空天一体” 架构的 “空” 层面,“星算” 计划将发射 2800 颗经过精心设计的算力卫星,组建起全球覆盖的移动算力天基网络;在 “地” 的层面,则会与地面超过 100 个高效算力中心紧密互联,实现空天与地面算力资源的深度融合。
国星宇航执行副总裁赵宏杰表示,凭借强大的天基计算与互联互通能力,“星算” 计划可将传统卫星从数据采集到信息服务的响应周期,从以往的月级、周级甚至天级,大幅缩短至秒级。通过搭载红外、ads - b 等多种应用载荷,能够实现林火秒级监测感知,以及低空飞行器实时监测与定位。在科学探索领域,太空计算中心可作为太空智能中枢,为海量深空探测数据的实时在轨计算与处理提供有力支持,助力深空探测任务的计算需求满足与任务规划动态优化。
当然,要达成上述应用目标,对 “星算” 计划的速率有着严格要求。据了解,首发星座的 12 颗卫星均配备了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具备太空计算与太空互联能力。首发星座在轨计算能力达到 5POPS,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 100Gbps,待星座组网完成后,将形成全球领先的太空计算能力。
根据国星宇航在去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的介绍,“星算” 计划由国星宇航联合 54 家全球生态伙伴共同发起,其中不乏之江实验室、开普云、千方集团等知名机构与企业。
“星算” 计划的卫星配备了国星宇航自主研发的 AI 载荷,首发星座 “三体计算星座” 更是由国星宇航与之江实验室联合研制。之江实验室专门设立了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以 “共筑智能太空新丝路” 为使命,围绕天基计算科技与应用,采用共商 - 共建 - 共享的创新研制模式,联合全球科研机构共同研发太空分布式计算系统,致力于突破前沿基础核心技术,建立太空云计算标准体系,打造太空计算开放科技设施 ——“之江星座”,面向全球提供科技公共服务。值得一提的是,之江实验室自身也具备卫星载荷研发能力。在去年 2 月的一次发射任务中,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将 DRO - L 星、智星二号 A 星、东方慧眼高分 01 星等 9 颗卫星发射升空,其中东方慧眼高分 01 星搭载了之江实验室的 “极光 1000” 载荷,使其能够在太空中直接进行云判、压缩以及目标识别操作。
同样是在 2024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国星宇航与开普云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基于 “星算计划” 展开深度合作,共同研发搭载开悟大模型的 AI 卫星产品。合作过程中,国星宇航充分发挥其在卫星设计、制造及发射运营方面的丰富经验,开普云则凭借在人工智能算法、算力等领域的先发优势,未来将在太空算力卫星中搭载 “开悟星核模组”,为卫星提供人工智能算力解决方案,推动卫星产业向智能化时代迈进。
千方集团作为国内领先的行业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强大的数据应用与服务能力为根基,加速 AI 算法的探索与应用,积极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 “数据 + 算法 + 算力” 三位一体的智能化应用体系,全面拓展和深化人工智能在各场景的应用。千方集团的加入,有效强化了 “星算” 计划在具体应用落地方面的能力。目前,千方集团已拥有 AI、IoT 等新质生产力技术以及千余种智能感知与控制产品,紧密贴合公路、民航、城市治理、交通物流、智能驾驶、低空等领域的数智化发展需求。以交通物流场景为例,千方集团积极推动多源异构数据在该领域的汇聚、融合与应用,并结合 AI 模型,形成精准收费和稽核能力、伴随式交通信息服务能力,以及高速公路主动管控能力等,助力将空天一体化网络引入车路协同体系。
除了之江实验室、开普云、千方集团这三家具有代表性的机构和企业外,软通动力、佳都科技、中国软件、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洪泰基金、深创投、东方富海、氦星光联、星移联信、天辅高分等众多单位也纷纷参与其中。此外,高校在 “星算” 计划中同样贡献显著,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均深度参与该计划。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 - 2030 全球及中国人造卫星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近年来,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及技术进步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卫星制造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24 年,中国卫星制造行业总收入达到 132 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1.1%;预计 2025 年,这一收入将增长至 166 亿元。与此同时,政策层面也在积极推动我国卫星产业发展。例如,2024 年 1 月,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印发《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推动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建圈强链的若干政策(试行)》,明确提出支持关键技术攻关。鼓励企业针对微小卫星、智能终端直连卫星、卫星通信载荷及终端、卫星互联网 + AI、卫星信号监测、卫星网络安全防护等方向开展技术研发,按单个项目实际研发投入的 20% 给予最高 500 万元补贴,单个企业累计补贴不超过 2000 万元。
“星算” 计划首批 12 颗算力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空天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而 2800 颗算力卫星的宏大规划,更是彰显了我国在卫星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融合领域的雄心壮志与强大魄力。这一计划的背后,凝聚着国星宇航与之江实验室、开普云、千方集团等 54 家全球生态伙伴的协同创新智慧,同时也是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共同驱动的成果体现。从全球首颗 AI 卫星的成功发射,到 “星算” 天基算力网的规划布局,我国卫星产业正以算力为纽带,逐步构建起覆盖制造、通信、计算、应用等多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在太空领域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发展天地。
更新时间:2025-05-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