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不似少溓游
编辑 | 不似少溓游
最近,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席卷院线,取得了不错的口碑。
许多观众在看过电影后,都对那段苦难的历史,以及侵华日军的罪恶暴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部电影作品,能够起到让人不忘历史的作用。
它的意义或许早已超越了荧幕本身。
能让人记住历史的,不只有影视音像,文字的力量同样不可低估。
这里不能不提到撰写《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的女作家张纯如。
她曾耗尽心血,以笔为刀,为当年在南京遇难的三十多万同胞发声。
可就在这部著作出版后,张纯如却突然开枪自尽,至今已经走了整整21年。
有人说“所有的自杀,其实都是他杀”。
那么是谁逼的张纯如做出这种一去不回的抉择?
张纯如出生于美国。
但她的身体里流淌着的,是地地道道的南京血脉。
1937年,侵华日军的铁蹄逼近南京。
南京城内一户姓张的人家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一条逃亡之路。
在他们离开南京一个多月之后,日军便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的恶行。
这家人远望着家乡升起的战火,倾听着同胞的哭喊,却也只能无可奈何的擦干眼泪,越走越走。
他们几经辗转,到了美国落户。
时间转眼过去三十年,一个小女孩在这户人家出生,她就是张纯如。
张纯如出生时,父母在美国的生活已经非常安稳优渥,他的父亲更是已经当上了哈佛的教授。
可年幼时的张纯如却发现。
尽管生活衣食无忧,受人尊敬,可父母的眉宇间却总有一丝抹不去的阴霾和痛楚。
直到张纯如长大一点,父母向她讲述了日本侵华战争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后。
张纯如才明白父母心底的阴影从何而来。
但那时候的张纯如对于父母的血腥描述,总是半信半疑。
出生于和平年代的她,很难相信有人能做出屠城这种泯灭人性的事情。
直到26岁那年。
张纯如在加州的一个二战博物馆里,亲眼看到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照片。
眼前的一切震惊了她的心灵,也让她对父母的话再无怀疑。
更让张纯如感到愤怒的是,即便铁证如山,日本却一直不愿意承认这段历史并为之道歉。
从这一刻起,张纯如心里就定下了一个目标。
她要写一部著作,来揭露南京大屠杀的事实,为当年死难的同胞讨回一个公道。
次年,张纯如就从美国回到了南京。
不光是为了寻根探源,同时也为了亲自采访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
好让自己作品中的每一句话都有据可依、坚实有力。
来到南京后,张纯如遍地走访,采访了许多当年的幸存者。
这些人早已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可一提起当年的悲惨遭遇,还是满眼的悲痛与无助。
越采访,张纯如就越是肝肠寸断,但她同时也越明白,自己做的这件事多么有意义和价值。
她将这部书的名字定为《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并在书中写到:“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为了写成这部书,张纯如花费了整整三年的时间。
写作的过程,对于张纯如而言是一种煎熬,但并非因为疲惫,而是因为写下的内容太沉重。
张纯如的一位老师曾回忆,写到痛心疾首时,张纯如经常情绪崩溃的隔空质问侵略者:
“人怎么能这样?人怎么可以这样?”
但她终究还是在痛苦中坚持完成了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这部书刚出版一个月,便热销于世界,还登上了《纽约时报》记录的畅销书排行榜。
这本书是否畅销,不是张纯如在意的问题。
她希望的,是越来越多人人能见证和记住那段真实的历史。
尤其是某些不愿意正视历史的日本强硬势力。
除了出书之外,张纯如也在许多公众场合提醒日本正视历史。
做到了真正的据理力争,寸步不让。
1998年的时候,张纯如登上了美国的一档电视节目。
同样来上节目的还有当时的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
张纯如义正词严的当面质疑日本政府漠视历史的态度,以及日本教科书扭曲历史事实所作所为。
并要求日本对自己的侵略行径做出道歉和赔偿。
齐藤邦彦被辩驳的哑口无言,却又避重就轻的回应:
“南京当年发生了不幸的事,日军实施了暴力行为”。
言辞间,仍然没有为之道歉的诚意和担当。
张纯如当然不会就这么被糊弄过去,她反问观众和主持人:“你们听到道歉了吗?”
张纯如的抗争姿态,感动了无数人,她的父母也为女儿感到骄傲。
可除了骄傲之外,他们心里也感到深深地担忧。
因为当时张纯如已经成了某些日本强硬势力的眼中钉。
许多威胁、伤害、污蔑随之而来。
最可怕的一次,张纯如收到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两枚子弹。
可张纯如没被吓倒,她继续创作历史著作,继续在公众场合为同胞据理力争。
她说:“我不想让这段历史消失,不想让那么多人白白死去。”
可她的内心还是受到了难以愈合的创伤,甚至患上了抑郁症。
时间来到2004年,她留下一封写着“无法承受未来那些痛苦和烦恼的岁月”的遗书,驱车离开家。
等家人找到她时,她已经在车里开枪自尽,年仅36岁。
所有的自杀,本质上都是他杀。
多年后,张纯如的母亲在采访中透露。
日本强硬势力的威胁,甚至日本政府对这些举动的纵容,给了张纯如太大的压力。
或许这些才是害死张纯如的“凶手”。
可惜时至今日,真凶却仍然逍遥法外。
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相信历史终究会给所有人最公正的评价。
张纯如生前有句名言:“一个人也能让世界发生巨大的变化”。
她短暂而闪耀的一生,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如果世间能多一些像张纯如这样铭记历史、满腔正气的人。
历史便不会被淹没和扭曲,许多悲剧也不会再重蹈覆辙。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