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央视曝光“先用后付”乱象,开通容易关闭难,小心中招

“0元下单”“先试后付”,这些年在各大购物平台上,广告打得响,谁看了不心动?

商家说得轻巧,买东西不用立刻掏钱,先拿到手才付账,听着跟白捡似的。

可是央视2024年曝光后,大家才发现,这种新型消费方式背后,套路不少。用户开通时简单得很,点两下就行,真要关掉,才发现比登天还难。

有人稀里糊涂被开通,有人莫名其妙背上账单,等发现问题时,信用、钱包都可能跟着遭殃。

便利表象下的“先用后付”陷阱

电商平台喜欢把“先用后付”包装成福利,广告里总是主打“0元试用”这些字眼。买家一看,觉得自己多了个选择,没想到背后藏着不少坑。

央视的报道揭开了这层“便利”外衣,发现开通流程特别顺滑,用户点两下“同意”之后就激活了,往往自己都没反应过来,怎么就用上了。

等到用户想取消,问题就来了。关闭入口藏得特别深,常常要进到个人中心,挨个翻菜单,才能找到相关设置。

更有甚者,平台还要求用户必须先把未付款订单都结清,才能彻底关闭。

有些用户明明没用,也被平台默认为“已开通”。在购物高峰期,像双十一这种时间节点,很多人忙着抢购,根本没空细看条款,平台趁机让“先用后付”变成默认支付,消费者一不留神就被“套牢”。

央视点名后,很多人这才发现,自己手机里悄悄多了个“先用后付”选项。

投诉量飙升,大家议论纷纷:这本该是自己做主的事,怎么最后成了被平台牵着鼻子走?不少人更是第一次听说,有些功能跟“免密支付”绑在一起,钱自动就花出去了,连个确认都没有。

平台设计暗藏心思,消费者容易踩坑

“先用后付”能火起来,和平台的套路设计分不开。开通流程总是又快又简单,广告语直接把人引到“0元下单”的按钮。支付页面上,这个选项总是排在最前面,忙着付款的用户很容易就点错。

特别是老人和孩子,对这些金融产品没什么概念,看到免费就以为真不用花钱,殊不知已经步入了平台设计好的“迷宫”。

关闭这个功能就没那么容易了。入口通常深藏在多级菜单里,有的要进个人中心,有的要点到账户设置,还要再找支付方式,七拐八绕让人头大。

关掉的过程中,平台常常会跳出提示,要求先结清所有未付款订单,流程一复杂,很多人干脆就放弃了。

“先用后付”跟“免密支付”合在一起,更是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开通之后,后续购物就不需要输入密码,简单得让人没安全感。许多用户反映,自己根本不记得什么时候同意了免密,结果钱就这样悄悄被扣走了。

平台还喜欢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让账单变长、利息变多,消费者账单一长,很多细节都被稀释了。

央视曝光后,舆论压力大增,投诉平台上这类问题一下子多了起来。大家才发现,原来平时以为的方便,其实是平台在背后“动了手脚”。

买东西本来是件开心的事,结果成了防不胜防的闹心事。

风险逐渐显现,信用和权益成“受害者”

“先用后付”本质上就是一种消费信贷。用户先拿货后付钱,看着像是提前享受,实际上是平台给你“借钱”,不及时还款就得交逾期费。

有些用户因为没注意,错过还款时间,不但被收取了额外费用,个人信用也被影响。

等到有人催款,才发现自己已经被“记上一笔”,想补救都来不及。

这套机制对老年人和青少年尤其不友好。老人不太懂手机,看到“0元下单”就以为不用花钱,点开了才发现已经花出去不少。

小孩用家长的账号买东西,家长一查账单才傻眼。平台审核形同虚设,青少年甚至能通过“先用后付”买到不该买的东西,家长防不胜防。

平台在推广时,也没把风险讲清楚。很多人开通免密和“先用后付”时,平台并没有明确告知逾期会扣信用分、会收逾期费。

用户以为只是多了个选择,等到真出问题,才发现自己早就被平台“埋伏”了。

法律明明规定,平台要保障用户知情权、选择权,但实际操作中,很多平台只是简单勾选、默认同意,风险提示不到位。

央视曝光后,不少专家和消费者维权组织都出来喊话,要求平台必须加强风险提示,把开通和关闭流程做得更透明。

监管部门也要求平台整改,不能再靠“绕弯子”赚用户不明不白的钱。

消费者如何自保?主动检查和理性消费是关键

面对这些花样繁多的套路,最靠谱的办法还是自己动手,别让平台牵着鼻子走。

买东西前,先去平台设置里看看,自己的支付选项是不是已经开通了“先用后付”。

结账时,别着急点确认,留意下支付方式是不是默认了不想要的功能。对“免密支付”也要多长个心眼,用密码确认虽然麻烦点,但至少安全。

如果发现自己已经被开通了“先用后付”,要尽快找关闭入口。实在找不到,就直接联系平台客服,要求指导操作。

遇到被莫名扣款、关闭不了服务的情况,记得保留好所有凭证,包括聊天记录、支付截图等,方便后续投诉。必要时,可以向消协或者市场监管部门报备,争取自己的权益。

专家建议,平台必须把开通和关闭流程公示清楚,不能再搞默认勾选、隐藏入口这些“套路”。

特别是针对老人和孩子,身份验证和风险提示要做到位。

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出台细化政策,要求平台把用户权益保护前置到每一个环节。

理性消费是防范风险的第一步。不要盲目追求“0元试用”,对平台给出的“福利”多留个心眼。

真的需要用“先用后付”,也要量力而行,能还上再用,别让信用和钱包受损。

结语

“先用后付”原本是让消费更便捷的工具,结果成了不少人财务和信用的隐形风险。

央视曝光让大家看清了这些隐藏的套路,也让平台和监管部门开始直面问题。

对于普通人来说,购物时多留个心眼,主动管理自己的支付设置,不贪小便宜,才是真正的消费智慧。

消费市场要健康透明,靠的不只是平台自律,更要监管有力、用户清醒。

现在就去检查一下自己的支付方式,别让“先用后付”成为自己的麻烦源头,把主动权握在手里,才是最靠谱的安全感。

参考资料:

默认首选!央视揭露,慎点!.--2024-11-28 18:54·光明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科技   中招   央视   小心   平台   用户   套路   风险   账单   消费者   流程   信用   防不胜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