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W.n
说起俄乌那事,到已经三年多了。俄罗斯这经济体,挨了西方那么多轮制裁,愣是没趴下。想想看,2022年刚开打那会儿,西方冻了他们3000多亿美元海外资产,技术出口卡脖子,银行结算都受阻。
可俄罗斯呢,2024年GDP硬是冲到2.17万亿美元,增长4.1%。今年上半年,经济还稳着呢,IMF预测全年增长1.5%,虽说2026年可能缓到0.9%,但总的来说,韧性摆在那儿。为什么?关键就卡在他们那资源型经济上。
一个曾经普遍的看法是,俄罗斯经济根本撑不起一场持久战。毕竟,在俄乌冲突爆发前,很多人都觉得它是个外强中干的“大号加油站”。然而,现实却狠狠地打了所有人的脸。
冲突已经打了超过三年,西方世界甩出了超过两万项制裁,冻结了它超过三千亿美元的海外资产。这套组合拳,换作任何一个经济结构复杂的国家,恐怕早就系统性崩溃了。
可俄罗斯硬是挺了过来,不仅稳住了,社会基本生活秩序井然,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一直稳定到了今年。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生存逻辑在支撑?这不禁让人思考,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到底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
学者金灿荣的分析,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他通过对比中俄两国,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一种是俄罗斯这种,不惜一切代价保证核心领域自给自足的“堡垒模式”。另一种,则是中国这样,深度融入全球体系,靠成为不可或缺的节点来保障安全的“网络模式”。
这两种模式,在今天的地缘博弈中,到底谁更具优势,谁又暗藏着致命的弱点?
俄罗斯经济能扛住史无前例的压力,并不是因为它有多“健康”或者多“强大”。恰恰相反,是它那种曾被无数经济学家诟病的“不平衡”产业结构,在战时状态下,意外地展现出了惊人的适配性。
它的经济重心严重偏向第一和第二产业,也就是农业和工业,服务业占比不高。在和平年代,这被看作是结构落后、发展潜力不足的标志。可一旦进入对抗模式,这种结构就成了定海神针。
能源和粮食,这两样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俄罗斯实现了高度的自给自足。它的粮食自给率高达惊人的185.4%,产出的粮食不仅够自己吃,还能大量出口,占了全球市场约两成的份额。
广袤的黑土带,每年稳定地贡献着1.28亿吨左右的粮食产量。这意味着,无论外部如何封锁,俄罗斯人都不用担心饿肚子。这构筑了一道最坚固的“护城河”,确保了内部的基本稳定。
同时,源源不断的军工订单,像兴奋剂一样注入了其制造业,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这种相对简单的经济链条,使得它在调整方向时也更加灵活。
西方不买它的能源了?没关系,它成功地将出口转向了东方。一份与印度签订的1.2亿吨供油合同,就足以说明问题。西方的商品进不来了?它就搞进口替代,本土的汽车等产业产量反而有所提升。
当然,这种韧性是有代价的。这是一种牺牲了发展效率,换取生存底线的模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了2026年,它的经济增长将放缓至0.9%。
今年第一季度,其经济甚至出现了环比1.1%的萎缩。在油价一度跌至49美元一桶的时候,财政压力也骤然加剧。但即便如此,它在2023年依然将预算赤字控制在了GDP的2.3%以内。经济学家奥列先科就认为,冲突若持续,俄罗斯经济今年可能表现不佳,但短期内绝对不会崩溃。
把目光转向中国,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2024年的GDP达到了约18.9万亿美元,体量是俄罗斯的九倍之多。它的制造业产值,更是占据了全球总量的三成。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今年2月曾评价,今天的中国,比鼎盛时期的苏联还要强大。有学者甚至评估,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相当于美国的200%。
这种深度融入全球化的“网络模式”,赋予了中国巨大的影响力。它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核心角色,以至于“与中国脱钩”成了一句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口号。
正如金灿荣教授所断言的,正是因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没有哪个国家敢于真正切断与它的联系。即便是美国的铁杆盟友英国,也公开表示“不与中国脱钩是明智之举”。这是中国最坚固的“盾牌”。
然而,这块盾牌的背后,也暴露了它最脆弱的“阿喀琉斯之踵”。庞大的工业机器,就像一头巨兽,需要源源不断地从外部“觅食”。
中国对外部能源和粮食的依赖度极高。2024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高达5.53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了消费总量的七成。同年,天然气总进口量也达到了902亿立方米。
在粮食方面,虽然口粮基本自给,国内谷物年产量超过7亿吨,人均占有量达500公斤,但全口径的粮食对外依存度依然有18.9%。2024年,粮食总进口量为1.58亿吨,其中光是大豆就高达1.05亿吨。
这些维系经济运转的命脉,高度依赖于马六甲海峡等海上运输通道。这正是金灿荣教授指出的核心“缺陷”,一个随时可能被卡住脖子的战略风险点。
此外,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存在一个悖论。庞大的服务业占比是经济现代化的体现,但在极端对抗状态下,其提供的缓冲能力,可能不如俄罗斯那种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来得直接和有效。
面对“网络模式”的内在脆弱性,中国的国家战略选择,显然不是要掉头去复制俄罗斯的“堡垒模式”,那无异于自废武功。中国的解法,是在保持并强化自身网络优势的同时,精准地在几个关键领域,植入“堡垒”的基因。
这是一种更高明的混合型韧性模式。它在内部强化“网络”的根基。自2020年起推行的“双循环”战略,核心目的就是强化内需。目前,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51.7%,这旨在降低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让庞大的经济网络拥有更稳固的本土根基。
在粮食安全上,国家严格执行18亿亩耕地红线政策,这是保障中国人饭碗的底线,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针对大豆、油料等对外依存度高的短板,则通过提升技术、改良品种等方式,稳步提升自给率。
同时,也在积极拓展外部合作,比如与俄罗斯共建远东农业示范园,就是一种巧妙的风险对冲。在能源战略上,中国打造的“堡垒”并非追求完全自给,那不现实。它的策略是供应来源的极致多元化。能源进口的触角已经延伸至中东、俄罗斯、拉美、非洲等地,最大限度地分散了风险。
中俄的能源合作正在不断深化,东线天然气管道已经满负荷运行,俄罗斯在中国能源进口中的份额也提升到了20%。更重要的是,中国正致力于从根本上改变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目标是在今年让其发电量占比达到39%。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自给自足”。
俄罗斯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底线生存的极端参考。它展示了一个国家在被逼到墙角时,如何依靠最原始、最核心的要素——土地与能源,来顽强地生存下去。
而中国的对策,则展示了一个全球化大国,如何用一种更复杂、更具前瞻性的方式,来重塑自身的经济安全。它没有选择倒退,而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为自己高速行驶的列车,安装上更坚固的保险杠和更可靠的备用系统。
未来的大国博弈,真正的竞争优势,或许既不属于纯粹的“堡垒”,也不属于纯粹的“网络”。它属于那些能够最有效地融合二者之长,既能深度参与全球化竞争,又能从容抵御极端风险的智慧型经济体。
更新时间:2025-10-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