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饮料:从“单纯好喝”升级为“功能载体”品类多元化与高端化

关注头条号“中研普华研究院”,然后私信回复“免费报告”,您就能得到一份免费报告啦,赶紧来拿!

中研网

中国无糖饮料市场已从一个小众细分领域跃升为主流消费市场。根据中研普华监测数据,我们预测,在健康中国战略、消费升级、技术创新的多重驱动下,驱动这一增长的核心力量是国民健康意识的空前高涨,尤其是对糖分过量摄入所引发的肥胖、糖尿病等健康风险的担忧,已成为社会共识。

最主要机遇与挑战:

核心机遇: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投资潜力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政策东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规划将继续强化国民健康管理,为无糖饮料行业提供顶层设计支持。

人群红利: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其“朋克养生”理念与对成分的极致关注,为高端、功能化无糖产品带来巨大空间。

技术迭代:新一代甜味剂(如阿洛酮糖、稀有人参皂苷等)在风味和安全性上持续突破,将解决当前产品的口味短板,拓宽品类边界。

核心挑战:

健康疑虑与信任危机:部分消费者对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的安全性仍存疑虑,负面舆情可能对品牌造成冲击。

同质化竞争加剧:产品口味、概念易被模仿,价格战风险提升,企业利润空间承压。

供应链波动:上游核心原料(如赤藓糖醇)的价格波动及供应稳定性,直接影响中游厂商的成本与控制力。

最重要的未来趋势(1-3个):

功能化与场景化:无糖饮料将从“单纯好喝”升级为“功能载体”,细分出能量补充、情绪管理、肠道健康等特定场景,出现“无糖+”功能饮料(如无糖γ-氨基丁酸气泡水)。

品类多元化与高端化:产品边界将从传统的茶、气泡水延伸至无糖植物蛋白饮料、无糖酸奶、无糖新式茶饮等,且原料更天然、包装更精致的高端产品将更受青睐。

技术驱动的精准营养:AI与大数据的应用将帮助企业更精准地洞察消费者偏好,实现C2M反向定制;生物技术将催生更优质、更健康的代糖解决方案。

核心战略建议: 对于投资者而言,应重点关注在细分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如独家甜味剂配方)、强大品牌心智和高效渠道管控能力的头部企业。

对于企业决策者,战略重心应放在:1)研发为王,持续投入于口味优化与新原料开发,建立技术壁垒;2)品牌差异化,通过讲述健康理念和情感故事,超越单纯的产品竞争;3)供应链整合,向上游延伸或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以稳定成本、保障品质。

第一部分:行业概述与宏观环境分析 (PEST分析)

行业定义与范围

无糖饮料,指在制造过程中不额外添加蔗糖、果葡糖浆等单糖或双糖,且每100毫升饮料中含糖量不高于0.5克的饮品。

核心细分领域包括:无糖茶饮(绿茶、乌龙茶、红茶等)、无糖碳酸饮料(苏打水、无糖可乐等)、无糖能量饮料、无糖咖啡饮料以及无糖植物蛋白饮料等。

发展历程

萌芽期(2010年以前):以零度可乐、健怡可乐为代表,产品多为满足特定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的需求,市场认知度有限。

培育期(2011-2017年):随着健康意识初步觉醒,部分国内品牌开始试水,但整体品类单一,口感接受度是主要瓶颈。

爆发期(2018年至今):以元气森林为代表的新消费品牌,凭借“赤藓糖醇”配方和精准营销,成功教育市场,引爆无糖气泡水品类,带动整个行业进入高速增长通道。

精耕期(2025-2030年预计):市场从“有无”之争进入“好坏”之争,竞争维度向产品功能、原料品质、品牌文化等纵深发展。

宏观环境分析 (PEST)

政治 (Political): 国家层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减糖”行动目标,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预计在“十五五”规划中,对食品饮料的健康化、绿色化要求将进一步提升,可能出台更严格的含糖饮料税收(如“糖税”)或标签标识法规,这将进一步压缩含糖饮料市场空间,为无糖饮料创造替代性增长机会。

此外,国家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监管日趋严格,也将倒逼企业使用更安全、天然的原料。

经济 (Economic): 中国人均GDP已突破1.2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

消费者愿意为健康、品质和个性化支付溢价,这为定价通常高于传统饮料的无糖产品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活跃的投融资环境持续为行业创新输血,尤其在功能性食品饮料赛道,资本关注度极高。

社会 (Social): 人口结构上,Z世代和千禧一代成为消费中坚,他们追求“颜值即正义”与“健康并存”的生活方式,“控糖”、“抗糖”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同时,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中老年群体对慢性病管理的需求,也为无糖、低糖的健康饮品开辟了广阔市场。社交媒体和KOL的广泛传播,极大地加速了健康消费理念的普及。

技术 (Technological): 核心技术突破集中在上游原料端。赤藓糖醇的成功应用是上一轮爆发的关键。

未来,甜菊糖苷的异味掩蔽技术、阿洛酮糖的规模化生产成本降低(其在中国获批进入市场是关键节点)、以及塔格糖、罗汉果甜苷等天然高效甜味剂的复配研发,将成为决定产品口感和竞争力的核心。

在中游,智能制造、数字化供应链能提升生产效率、实现柔性快反;在下游,大数据和AI助力精准营销和用户画像,使产品创新更贴近市场需求。

第二部分:细分领域分析

市场发展现状与预测

当前,无糖饮料市场呈现“两超多强”格局,无糖茶饮和无糖碳酸饮料(含气泡水)占据绝对主导。增长动力将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下沉,从年轻群体向全年龄段渗透。

细分市场分析(按产品类型)

无糖茶饮:当前市场规模最大、竞争最激烈的赛道。已从单一的绿茶分化出乌龙茶、茉莉花茶、普洱茶等多种品类,并向原叶茶、冷泡茶等高端化方向发展。代表企业:东方树叶(农夫山泉)、三得利。该赛道增长稳健,是基本盘。

无糖碳酸饮料/气泡水:增长最快的赛道,是新品创新的温床。未来趋势是“气泡+”,即与果汁(微量)、功能性成分(如胶原蛋白、维生素)等结合。代表企业:元气森林、可口可乐(AH!HA!)、百事可乐(bubly)。

无糖能量饮料/运动饮料:细分潜力巨大。随着健身人群扩大,对无糖、高效的能量补充需求旺盛。代表企业:战马(无糖型)、魔爪(无糖型)以及新兴品牌。

无糖咖啡饮料:受益于咖啡文化普及,无糖黑咖啡和添加天然代糖的奶基咖啡饮料增长迅速,主打“提神醒脑无负担”。代表企业:雀巢、星巴克即饮系列。

其他(无糖植物蛋白饮料、无糖酸奶等):尚处蓝海,是未来品类扩张的重要方向,技术门槛相对较高。

第三部分:产业链与价值链分析

产业链结构

上游:甜味剂供应商(如三元生物、保龄宝的赤藓糖醇;莱茵生物的甜菊糖苷)、原茶/咖啡豆供应商、果蔬汁原料商、包装材料商等。

中游:饮料制造商,包括品牌方(如农夫山泉、元气森林)和代工厂。

下游: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线上包括电商平台、生鲜电商、社群团购;线下包括传统商超、便利店、餐饮渠道、自动售货机等。

价值链分析

目前,行业利润主要分布在品牌运营端和核心原料供应端。

高利润环节:拥有强大品牌力和渠道控制力的头部品牌企业,能够通过品牌溢价获得较高利润。同时,掌握核心甜味剂规模化、低成本生产技术的上游供应商,也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

议价能力:上游优质原料商的议价能力正在增强,尤其当某种原料(如曾经的赤藓糖醇)出现供需失衡时。中游品牌方对下游渠道的议价能力取决于其品牌强度,强势品牌在渠道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

壁垒:

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甜味剂的复配技术(如何平衡口感、成本与稳定性)和功能性成分的应用技术上。

渠道壁垒:线下渠道的冰柜、货架是稀缺资源,入场费和渠道维护成本高昂,对新进入者构成巨大壁垒。

品牌壁垒:在高度同质化竞争中,建立独特的品牌认知和消费者信任需要长时间、大规模的投入。

第四部分: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本章节选取农夫山泉(市场领导者)、元气森林(创新颠覆者/典型模式代表)和可口可乐(跨界巨头/市场领导者)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因其分别代表了当前行业的主流竞争路径和发展方向。

农夫山泉(市场领导者 & 典型模式代表-渠道为王型):

选择理由:凭借其王牌产品“东方树叶”,在无糖茶饮赛道占据绝对领导地位,展现了其深厚的市场洞察和渠道掌控力。

分析维度:其成功在于前瞻性的布局和强大的线下渠道网络(毛细血管式的深度分销)。通过长期培育,将“东方树叶”打造成无糖茶饮的代名词,建立了极高的品牌壁垒。未来看点在于其如何应对新茶饮品牌的冲击及品类的多元化扩张。

元气森林(创新颠覆者 & 典型模式代表-产品驱动型):

选择理由:以一己之力通过“赤藓糖醇+气泡水”模式引爆国内无糖饮料市场,是典型的颠覆式创新案例。

分析维度:其核心优势在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敏锐捕捉、互联网化的爆品打造模式和高效的营销推广。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从单一爆品走向多品类的平台型公司,以及如何应对巨头的模仿围攻和上游供应链的稳定性问题。

可口可乐(跨界巨头 & 市场领导者-生态整合型):

选择理由:作为传统含糖饮料巨头,其强势转型无糖赛道(如无糖可乐、AH!HA!气泡水)对行业格局有深远影响。

分析维度:拥有无与伦比的全球品牌影响力、雄厚的资本和全球最强大的分销渠道。其战略是“全品类”出击,利用其规模优势快速跟进市场热点。分析重点在于其庞大的内部体系如何平衡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以及其全球品牌本土化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

第五部分:行业发展前景(2025-2030)

驱动因素

需求侧刚性增长:健康意识从“可选”变为“刚需”,控糖人群基数持续扩大。

政策持续助推:“十五五”期间对国民健康的关注只增不减,舆论环境有利于无糖品类。

供给端创新活跃:原料技术和产品创新不断涌现,供给创造需求。

趋势呈现

产品趋势:功能化、天然化、高端化、多元化(详见执行摘要)。

竞争趋势:竞争从营销战、渠道战转向研发战、供应链战和生态战。

渠道趋势: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即时零售(O2O)占比提升,渠道进一步碎片化和场景化。

机遇与挑战

机遇:

结构性机会:在功能饮料、蛋白饮料等尚无绝对领导品牌的细分赛道,存在打造新头部品牌的机会。

技术红利:率先应用新一代优质甜味剂(如阿洛酮糖)的企业,有望复制元气森林的成功。

出海机遇:中国成熟的供应链和互联网玩法,为无糖饮料品牌开拓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提供了可能。

挑战:

监管风险:对甜味剂宣传和食品标签的监管可能趋严,对企业合规性提出更高要求。

原材料卡脖子风险:对单一核心原料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经营风险。

消费者审美疲劳:过度同质化的营销和产品概念可能导致消费者兴趣衰减。

战略建议

对企业的战略建议:

深耕研发,构建专利护城河:与科研机构合作,专注于代糖配方、功能性成分提取等核心技术,实现差异化。

打造柔性供应链:建立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能力。

拥抱DTC模式:通过社交媒体、私域流量等直接触达消费者,积累用户资产,实现精准迭代。

对投资者的战略建议:

关注技术壁垒高的上游企业:投资拥有核心甜味剂知识产权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公司。

甄别中游品牌商的核心竞争力:优先选择具备持续产品创新能力、强大品牌塑造能力和高效渠道管理能力的头部品牌。

警惕估值过高和同质化严重的赛道:对缺乏核心技术、仅靠营销驱动的企业保持谨慎。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总结而言,中国无糖饮料行业在“十五五”期间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代”。未来属于那些能够以技术创新为矛,以供应链和品牌建设为盾,真正理解并引领健康消费趋势的实干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将持续跟踪这一充满活力的赛道,为业界提供最前沿的洞察与决策支持。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声明: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中研普华独家监测及公开资料整理,仅供参考。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更多深度分析可垂询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获取完整报告。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互动探究。

同时中研普华研究院还提供产业规划、十五五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产业链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等咨询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美食   品类   好喝   载体   饮料   功能   品牌   健康   市场   渠道   赛道   产品   核心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