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越来越差?悄悄损伤大脑的3件事,你可能每天都在做

“怎么感觉脑子越来越不好使了?”很多人都会在某天猛然发现,出门忘带钥匙、说话卡壳、转身就忘自己要干嘛,这些原本属于“上了年纪”的表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二十多岁甚至十几岁的人身上。

有些人以为是压力太大,有些人以为是心不在焉,可其实,真正让大脑变钝的“凶手”,并不是表面那么简单。睡得晚、吃得甜、刷手机,这三件听上去没什么大不了的小事,却是大脑慢慢变迟钝、记忆力慢慢变差的“幕后推手”。

日子一天天过去,这些习惯看似无伤大雅,但它们对大脑的慢性伤害,比想象中严重得多。不信?看看科学怎么说。

睡眠不足:每晚晚睡,白天大脑“开小差”

现代人作息乱得一塌糊涂。很多人晚上11点还在看视频、玩游戏,熬到凌晨一两点才不情不愿去睡觉。第二天强行早起上班、上课,一边打哈欠一边发呆。这种状态并非只是“困”,而是大脑真的出了问题。

医学研究已经明确指出,睡眠不足会导致海马体功能下降,而海马体正是大脑中负责学习与记忆的重要区域。长期缺觉,大脑细胞得不到修复,神经突触连接也会减少,久而久之,注意力变差、反应变慢、记忆模糊,通通找上门来。

大脑不是机器,不是关了灯就能待机,熬夜对它来说就是在强行超载工作。睡眠时,大脑其实是在进行“垃圾清理”。有个叫β-淀粉样蛋白的东西,就是老年痴呆中常见的“罪魁祸首”,正常睡眠中,大脑会把这些“废物”清走。

但每晚只睡5、6个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就等于给这些毒素留了空子。美国一项长期跟踪研究显示,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群,认知功能下降速度比正常人快30%以上。这不是吓唬人,是实打实的数据。

有人说:“我白天可以补觉啊。”但这和夜间连续睡眠根本不是一回事。白天睡觉,大脑的深度睡眠状态远不如晚上,清除神经毒素的效率也大打折扣。更别提那些只靠咖啡、能量饮料吊着精神的人,外表看似精神,其实只是硬撑。大脑并没有被“激活”,反而是在持续受损。

长期高糖饮食:甜食虽爽,大脑发炎却慢性积累

甜食总能让人短暂愉快,巧克力、奶茶、蛋糕,吃一口仿佛压力全没了。但甜食吃多了,大脑真的会“发炎”。这不是夸张的说法。高糖饮食会引发慢性低度炎症,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与传导。

研究表明,长期高糖摄入与大脑炎症、神经退化性疾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意思就是,吃得越甜,大脑越容易出问题。

长期高糖饮食还会让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不光是血糖高的问题,而是胰岛素在大脑中也有重要作用。它帮助神经元吸收葡萄糖,提供能量。胰岛素失调,就像电脑突然断电,神经元反应迟钝,记忆和判断力都会受到影响。

一项发表在《神经科学前沿》的综述文章指出,糖分摄入过多者,尤其是含糖饮料摄入频繁者,海马体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体积减小、活性下降。

很多人可能觉得:“我吃点甜的又不是天天吃,也没那么夸张吧?”问题就在于“慢性”。不是某一次吃,而是每天一点点的积累。饮料、糕点、零食、加工食品,几乎都含有高糖,时间一长,身体和大脑就会“偷偷报警”。

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注意力越来越难集中,容易疲劳,甚至会感觉心情低落,这些都和大脑炎症状态相关联。

信息过载:每天刷手机2小时+,大脑“忙于应付”,无暇记忆

还有一个特别“现代”的问题,就是手机用太多。一上地铁就刷,一进电梯就看,连吃饭都盯着短视频。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看似轻松,实则让大脑处于一种“过载”状态。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短时间内被大量视觉和声音刺激包围,反应就是应付,而不是深度处理。

当大脑一直处在这种状态时,记忆系统就会变得迟钝。原本需要集中注意力记下的信息,很容易被手机上的各种弹窗、推送打断。

大脑切换注意力的成本其实是很高的,每切换一次,都像是在重启系统,频繁切换下来的结果,就是思维变得支离破碎,难以形成长期记忆。

一项在认知神经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发现,每天使用手机超过两小时的人,尤其是频繁使用社交媒体的用户,在记忆力测试中的表现显著低于使用时间少于半小时的人。

这些数据并不是说手机不能用,而是要注意使用方式。连刷短视频两个小时,看起来是放松,其实是对大脑执行功能的消耗。

大脑处理信息是需要“冷却时间”的。如果连续不断输入,记忆系统就无法启动巩固过程。人们常常感觉“记不得刚刚看过的内容”,不是因为内容太难,而是因为大脑根本没时间处理,信息刚进来就被下一个视频“挤出”去了。

不少人白天困倦、晚上兴奋,还觉得自己只是“作息反了”,其实这是长期大脑负荷过重的结果。睡眠少、高糖饮食加上信息轰炸,就像三把锯子,一点点地锯掉大脑的“边缘功能”,让记忆和专注变成一种奢侈。人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会更容易做出错误决策,也会更难适应变化。

当然这些行为单拎出来都不算太糟糕,可是凑在一起,每天重复,大脑没有恢复的空间,只能一天天往下滑。可能刚开始只是偶尔丢三落四,慢慢地,阅读能力下降、学习效率变低,最后会感觉整个人像是“卡住”了一样。

很多人以为这些都是年龄问题,但其实和年龄没啥太大关系。二十岁时的大脑也可能因为生活习惯问题而表现得像五十岁。那些“年纪轻轻却记不住事”的困扰,背后常常就是这几个日常习惯的慢性破坏。

说到底,大脑是身体中最复杂、最脆弱的一部分,需要的是持续稳定的照顾。它怕的不是压力大,而是日复一日的小伤害。好比一块硬盘,如果每天都往里塞些没用的东西,又不给它整理空间,哪怕再强大,时间久了也得卡。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光是为了身体轻盈,也是为了大脑灵活。晚睡一小时、多喝一杯奶茶、多刷半小时短视频,这些都不是毁灭性的行为,但如果每天都这样,就会慢慢毁掉原本清晰有力的大脑。改变不必立刻激进,但至少得有意识地开始。

参考文献:
[1]孙梦倩,李凌. 睡眠剥夺对人类认知功能的影响机制研究[J].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2023,39(5):442-448.
[2]刘欣,张怡. 高糖饮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联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4,36(4):379-383.
[3]陈曦,吴浩. 信息过载与注意力衰退的认知机制探讨[J]. 心理科学进展,2025,33(3):315-320.
[4]马婧. 糖摄入与记忆力下降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 营养与健康,2024,26(2):134-137.
[5]郑伟,孙铭. 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退化的长期队列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6):879-88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1

标签:养生   记忆力   损伤   大脑   神经   记忆   睡眠   信息   认知   注意力   功能   时间   状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