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时尚秀,让传统戏服“返老还童”

|作者:高塬


中国传统戏剧服装,俗称“行头”,不仅是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符码。它以程式化的设计勾勒人物身份,传递文化信息,兼具程式之美、律动之美、装饰之美与符号之美。

如何让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走入当代生活,成为滋养时尚创新的源头活水,是传统戏曲创新发展在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1月15日,秋意未散,北京服装学院一号秀场里衣袂翩跹,光影流转。模特们步履轻灵,行走的却非传统T台,而是以光影打造的圆形台道。“国潮生息·风华入世——戏曲主题时尚秀”在这个连接古今与未来的舞台上拉开帷幕,上演了一场融合古典程式美学与现代设计语言的视觉盛宴。本场活动在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环球人物》杂志社指导下,由北京服装学院主办,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承办。行业专家、时尚人士与传统文化爱好者们共聚一堂,见证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的崭新光彩。


当传统“行头”碰上现代设计

本次“国潮生息·风华入世——戏曲主题时尚秀”共分为三个篇章,以60余套服装、50余件首饰层层推进,铺展开一幅传统与时尚交织的美好画卷。

“戏曲其实一直都代表着时代的风尚。”大秀总导演、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薇告诉记者,“戏曲和时尚从来都不是相互隔绝的两个世界,而是同一文化链条上,意趣相通的艺术语言。”

在最初创意环节,两家指导单位从专业角度分别提供了思考和想法——戏服与时尚的碰撞,是时光的对话,更是美学的流转。“要让千年行头,从历史的氍毹,蜿蜒至当代时尚。”这场秀以此破题,第一章聚焦“创新戏装”。设计师从传统戏服中提炼对襟、云肩、阔袖等经典元素,巧妙融入现代服饰结构之中,既保留了戏曲的写意神韵,又注入了当代审美活力。

“我们对经典戏服元素的运用不是照搬照抄,盲目堆砌。”王薇说,“以云肩为例,它不仅是传统戏服,其实也是以前很多女孩子在生活中会穿的衣服,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是时尚达人衣橱的必备‘时尚单品’。”

第二章着力呈现“国潮服饰”,将中国传统工艺精髓运用于时装设计,以针线为笔、以布料为纸,大胆勾勒出东方美学的新风尚。

“与第一部分相比,第二部分的服饰更偏向时装、礼服设计,这一章我们着重展现中式服装的韵味之美,在当下的发展与传承。”王薇解释说。

这一章里,一件白色浅蓝绣花的V领长袍令许多观众印象深刻,它没有绚丽的色彩搭配,大片的纯白打底后,仅在腰间、领边处饰以简单的传统纹样,加之一抹蓝色的腰带点缀。“传统文化讲究留白,就是这个意思。而中正平和、朴素淡雅的文人审美也在这件服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章则围绕“国风首饰”展开,饰物虽小,意境悠远,以玲珑之形延伸戏曲的韵律与情致,诠释出深邃的东方哲理。这一章里,一双手镯引发了在场观众的讨论,有人说它像一副算盘,有人说它像戏文里犯人带的手铐。

“现代首饰设计往往与身体表达、哲学思辨息息相关,两只手穿过黄金算盘,一个大大的钻石落在手指上,你得到的是金钱和自由?还是束缚和枷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不管答案是什么,它最后都是以美的方式来呈现的。”王薇说,“这就是现代设计,从服装到首饰、从形态到指向,都承载着创作者的态度,及其人生观、价值观。”

“大秀以中国戏曲为灵感源泉,旨在将传统艺术的程式之美,与现代服饰设计的创新精神相融合。这不仅是一场关于东方美学的时尚表达,更是一份彰显文化自信的青春答卷。”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院长彭璐说。


“返老还童”

秀场上,传统与现代精彩碰撞;帷幕后,王薇与团队成员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穿针引线。

“这次秀展,全程只有40分钟,对我和团队来说,却是长达3个多月的设计与执行。”王薇告诉记者,从今年8月份开始,她便带领北服时尚首饰设计、生活方式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不同方向的师生开始了项目的策划、筹备和落地。而这一过程,也是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

“我们首先做了大量案头工作。戏曲行头遵循非常严格的程式化设计规则,这是老祖宗一代代传下来的东西,我们从心底里敬畏,所以不明就里、流于表面的滥用、误用,在我们团队是坚决杜绝的。”王薇说。

从各地档案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到当地博物馆实地考察服饰藏品、传统工艺;请教戏曲服饰专家,扎实地“补课”……团队下的都是笨功夫,因为在王薇看来,传统物质文化的保护,两个方面非常重要,其一是文献研究,其二是活态传承。而只有深入地研究,才能灵活地转化。

本次大秀中有一件“破破烂烂”的铠甲令许多观众印象深刻,据王薇介绍,这件服饰的制作并不像看起来那么潦草。“这件服饰的外形酷似传统戏曲里铠甲的样子,制作它的时候我们也特意使用了传统的工艺手段,但组成‘甲片’的布块其实都是新材料,是借助智能织造、 3D打印技艺生成的。观众如果靠近穿着这件服饰的模特,就能听到‘甲片’摩擦产生的悉悉簌簌的声音。”

“这件产品其实有点在回应当下,关于信息爆炸、碎片化、时代情绪等一系列的问题,它们被解构、被视觉化之后,希望可以唤起观众的思考。我想,传统戏服也正是在这种翻新、重造中,拥有了全新的生命力,真正变成了现代的东西,而这就是所谓的‘返老还童’吧!”

除了模特身上的服饰,舞台上还藏着致力于使古老艺术“返老还童”的细节。大量数控灯光进行分区调色、冷暖对比,营造出传统中式色彩美学的韵味;串场音乐中融入电子化处理的西皮二黄,让人一秒上头;连模特的妆容都是生旦净丑眉眼符号的抽象提炼……所有的细节,最后一次彩排时依然在调整。当演出正式结束,最后一束追光熄灭,王薇在后台轻轻舒了一口气。

“除了终于放下心来之外,当天还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是,一份使命完成了——我们让观众看到了传统文化经久不衰、超越时代的魅力。还有一点很感动的是,团队里有很多年轻的学生、工作人员,都是‘00后’,经过这次活动,他们开始对传统戏曲文化逐渐理解、逐渐认同。和他们交流时,我看到这些年轻的瞳孔里闪着光。”王薇回忆道。


长久持续的生活美学

“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学术探索与产教融合的深度实践。”北京服装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王铮表示,“北服始终秉持‘立足新时代,彰显中国美’的育人理念。我们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尚创作的不竭源泉,而戏曲艺术作为集服饰、美术、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综合瑰宝,更是构筑中国时尚话语体系的重要根基。”

时尚讲潮流,近年来,国风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互联网上,戏曲演员、戏腔唱段以新媒体的方式“出圈刷屏”,水袖与弹幕齐飞,唱腔共电音一色。剧场里,年轻群体正在成为资深戏曲票友,他们追星追角儿,用脚投票。旅途中,汉服、明制、马面裙成为新晋出片神器,传统服饰正在走入日常生活……今年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十五五”时期发展蓝图,提出文化繁荣要根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这无疑为国潮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下的国潮热在我看来是非常可贵的。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和流行趋势混为一谈,它其实是对一种对文化的珍视和重新打量,真正去看到传统的价值。由此出发,就要求我们的设计要能够准确回应、正确引领国潮热,提高产品的含金量,要让文化的底层逻辑进入设计语言体系中,让更多年轻人通过设计产品拥抱传统文化,培养一种长久持续的生活美学,就像这场活动所倡导的——国潮生息、风华入世。”

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环球人物》杂志社、北京服装学院三家单位都表示,这次的活动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关于传统戏曲艺术当代化的探索,将持续推进,“破题和思考还将继续”。



总 监 制:张 勉

编 审:王晶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9

标签:时尚   返老还童   传统   戏曲   服饰   艺术   文化   风华   美学   北京   行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