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士说中医|吃得豁达,便是养生!跟顶级吃货苏东坡学药食同源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美食纪录片《鲜生史》以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汪曾祺等八位文学大家的饮食生活为切入点,通过情景再现和史料考证,展现文人墨客笔下的美食记忆。与此同时,这部纪录片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养生理念。



比如我们熟知的大文豪苏轼苏东坡先生,他一生走过上千个城镇,创作诗词文章7000多篇,一路被贬谪,饮食待遇一路走低,年轻时能吃到肘子鲜鱼,到了惠州至少荔枝管饱,而62岁到了儋州,喝上一碗粥就是美味。但颠沛流离的命运,始终无法阻止“自笑平生为口忙”的苏轼,即使生在贫苦中,生活也能开出花来。


本期的胡博士说中医,我们就来聊聊《鲜生史》中的苏东坡先生的“豁达人生”与其中的“药食同源”。


饮馔之间,皆是养生


懂吃、会吃,其实是一种深层的养生。


东坡先生一生坎坷,但通过美食,这位大文豪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慰藉。这种在困顿中依然能发现美味、创造乐趣的能力,积极乐观的心态正是中医特别重视的情志养生。



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重视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人的情绪平和、稳定,对健康至关重要。比如中医认为“思伤脾”,过度忧思会损伤脾胃功能。东坡先生通过享受美食、创作美食诗篇,舒畅了情志,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养护脾胃的功效。


食蚝之趣


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的时候,曾欣然记录下品尝生蚝的经历。


“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食蚝》



蚝,为牡蛎,又称海蛎子,壳可以入药,肉极其鲜美。中医理论认为,牡蛎味咸,性微寒。归肝、胆、肾经。具有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的功效。


牡蛎进入中药使用的历史记载,最早是汉朝的《神农本草经》:“蛎,蚌属,似蠊,微大,出海中,今民食之。”


《本草纲目》主要记载它的功效:“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由此可以证明,古人早就把牡蛎“药食同源”了。


生蚝性寒,而酒性温,东坡先生“与酒并煮”的搭配不仅去腥提鲜,更暗合中医“寒温相济”的饮食智慧。


玉糁羹的朴实至味


在海南时,东坡先生的儿子苏过为了调剂口味,精简用粮,用山芋糁米饭做成羹给他品尝,于是乎就诞生了我们所熟知的玉糁羹。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奶更全新。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


——《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



玉糁羹主打原材料是儋州的芋头加大米,加水熬制两个半小时,便成了东坡先生的美味。


芋头被称为“冬季第一菜”。在古代,“围炉煨(烤)芋”被认为是风雅之举。而儋州独特的生长条件,让产出芋头口感香绵软糯。它既是蔬菜又是粮食,营养及药用价值都很高。


中医理论认为,芋头性平味甘辛,具有健脾利湿、解毒防癌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痈肿、瘰疬、肿瘤等病症。现代研究认为,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还能洁齿防龋、解毒防癌、增加食欲。此外,由于芋头易于消化吸收,对于脾胃虚弱的人群也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而粥膳在中华饮食养生传统中拥有重要的地位。自古便有“春食芥菜粥,夏食绿豆粥,秋食莲藕粥,冬食腊八粥”之说,这正暗合了顺时而食的进补智慧:春粥养颜,夏粥清火,秋粥滋补,冬粥暖胃。一碗看似平凡的玉糁羹,既是困顿中抚慰身心的至味,也是通达四时养生之道的载体。


在朴素中见丰盈,在困厄中存清欢。真正的“吃货”养生,不在于追求珍稀食材或复杂烹饪,而在于以豁达之心品味当下,以创造之心化俗为雅。这种将日常饮食升华为生活艺术的态度,既养护了脾胃,更安顿了心神,实现了身心的双重滋养。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东坡先生的饮食智慧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学会在寻常食物中发现不寻常的滋味,或许正是我们在忙碌生活中安顿身心的良方。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在后台与本团队联系;文中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0

标签:养生   吃得   豁达   中医   胡博   东坡   儋州   芋头   饮食   牡蛎   脾胃   美食   功效   山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