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蒋介石去世,74岁张学良在葬礼上一言不发,只送上16字挽联

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75年4月5日,台北士林官邸被哀伤的氛围所笼罩,蒋介石在台北市郊阳明山官邸,因心脏病发作不幸离世,享年88岁。

这一消息如巨石入水,在台湾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波澜中激起层层涟漪,下午,经蒋经国特许,张学良携赵四小姐前来吊唁。

74岁高龄的张学良穿着素衣出现,一言不发送上自己亲笔所写的16字挽联,短短的16字,道尽了两人之间的“爱恨纠葛”。

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交情,始于一段看似亲密无间的结拜情谊,1928年,中原大战正打得火热,双方僵持不下。

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张学良带着他的东北军站了出来,坚定地站在了蒋介石南京政府这一边,这一支持,直接改变了战局,成了决定胜负的重要一环。

在蒋军和冯阎联军打得难解难分之时,1930年9月18日,东北边防军总司令张学良,在观望半年之久后,终于通电支持蒋介石以武装调停的名义挥师入关。

这一行动致使西北军和晋绥军土崩瓦解,冯玉祥和阎锡山联袂宣布下野,张学良等于帮助蒋介石确立了在国民党新军阀中的优势和领导地位。

为表感激,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并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张学良从此坐镇北平,总领黄河以北军政事宜。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34年,黄埔军校成立10周年之际,蒋介石在黄埔军校举办了盛大的阅兵仪式,镜头里的就是张学良和蒋介石。

此时33岁的张学良正意气风发,一身军装,站的笔挺,双手付后,一副指点江山的感觉,最重要的是他的气场丝毫没有被旁边的蒋介石压制,反观表情好像有些不服气的样子。

已经46岁的蒋介石,更是一副枭雄的感觉,他在阅兵式上慷慨激昂,发表了咆哮式的演讲,两个气场强大的人站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入。

政治的风云变幻莫测,蒋介石和张学良原本那如同铁板一块、坚不可摧的兄弟情谊,在历史这股汹涌澎湃的大浪潮里,不知不觉间就出现了缝隙,有了裂痕。

1936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国大地,沈阳一夜沦陷,全国抗日情绪高涨。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学良深受打击,对蒋介石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心生埋怨,两人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这是34岁的张学良的留影,照片里的他,身着一件简约的衬衣,搭配着笔挺的西裤,衬衣外还套着一件棉线背心,既保暖又不失时尚。

脚上的那双皮鞋,被擦拭得锃光瓦亮,在阳光下格外亮眼,仿佛在诉说着主人曾经的意气风发。

张学良身材高大魁梧,站在人群中本就十分显眼,不过,要是抛开他“少帅”这一耀眼的头衔,单从外貌上看,他和大街上那些普通的青年男子也没啥两样。

此时的张学良被蒋介石任命为西北“剿总”副司令代理总司令,但战事不利,于是,他和杨虎城将军多次联名劝谏蒋介石,希望他能停止内战。

但可惜的是,他们的劝谏始终没有得到蒋介石的积极回应,就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大海,没有激起太大的波澜。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改写了中国历史走向,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前往南京。

然而,张学良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去,竟然成为了他长达54年软禁生涯的悲惨开端。

当他将蒋介石安全送到南京后,蒋介石的态度瞬间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曾经那个与张学良称兄道弟的蒋介石,此刻却立刻下令将张学良等人软禁起来。

从此,张学良便开始了他的囚禁生活,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孤独、寂寞和痛苦。

这张照片是1937年12月,张学良被幽禁两个多月时的留影,此时的张学良一夜白头,显得非常憔悴。

从统率千军万马的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一步变为没有行动自由的阶下囚,不但地位上的落差让他接受不了,心理上的落差也在深深折磨着他,才37岁的人,就已经老态毕露。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失去了自由,而蒋介石,虽然表面上对张学良进行着囚禁,但内心深处对张学良的忌惮和痛恨却从未消散。

但不管怎么说,蒋介石对张学良的生活也给予了一定的物质保障,但始终没有给予他真正的自由。

例如,专门为张学良服务的人就达到了200人,这些人当中有司机、佣人,甚至还有专门陪张学良聊天的人。

两人从称兄道弟,到后来的软禁,他们的感情真的有那么好吗?其实在西安事变的前一个多月,有一张照片很好的诠释了两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6年10月26日,照片前排就是张学良和蒋介石,照片中的蒋介石,就着山势台阶而坐,他右手扶膝,左手执杖,眼睛微眯,嘴巴微翘,一副掌控全局的样子。

而张学良的表情是不值得细品的,带着一丝玩味的感觉。

蒋介石临终前,还不忘叮嘱他的儿子蒋经国,一定不能将张学良放出来,这一嘱托,成为了蒋经国执政时期对张学良政策的准则。

在张学良被软禁期间,蒋经国偶尔会去看他,这是60年代张学良和蒋经国的合影,此时的张学良自西安事变后已经被老蒋软禁了20多年。

当年的少帅也从风度翩翩的青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者,据说他在阳明山把墓地都买好了,准备终老在台湾。

直到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与世长辞,张学良的命运才迎来了转机,两年后,当李登辉开始执政,张学良才真正摆脱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囚禁,重新获得了完全的人身自由。

这54年的囚禁岁月,对于张学良来说,无疑是一场漫长而痛苦的噩梦,他的身体在囚禁中逐渐衰弱,心灵也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而蒋介石,作为将他囚禁的始作俑者,更是成为了他心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的恩怨情仇,也因为这54年的囚禁变得更加复杂深沉。

1975年4月9日,蒋介石的葬礼在台北举行,这一天,74岁高龄的张学良也来到了吊唁现场。

在整场葬礼中,张学良没有什么言语,只是默默送上了一副挽联,这副挽联上写着:“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上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道出了蒋介石对张学良的昔日关怀,在两人关系的蜜月期,蒋介石对张学良关怀备至,两人情同手足。

张学良认蒋介石为大哥,蒋介石也对张学良寄予厚望,给予他高官厚禄和重要的军事职责,然而,下联“政见之争,宛若仇雠”,则揭示了两人因政治立场不同而生的深仇。

蒋张二人关系的变化,有着多方面的深层原因,从蒋介石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善于玩弄权术的政客,一直秉持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

对于张学良及其麾下的东北军,他始而拉拢、利用,继则遏制、削弱,最后分化、剥夺。

他用人唯亲,一贯以人划线,对非嫡系的重要人物,在使用的同时进行分化、限制。

在蒋介石看来,张学良充其量只是一个帮手,而绝非嫡系,急难中可以笼络、利用,却不能视同股肱,托为心腹。

从张学良的角度来看,他从小就渴望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对蒋介石充满了信任和依赖。

他认为蒋介石有能力、有实力统一中国,所以一直紧紧追随在蒋介石的左右。

然而,九一八事变那突如其来的炮火,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张学良的心上,日本侵略者毫无征兆地挑起战端,东北大地瞬间沦陷,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可蒋介石却下达了不抵抗政策,命令东北军放下武器,不许抵抗,随着情况越来越糟糕,张学良对蒋介石也渐渐产生了不满和失望。

这种不满和失望的情绪,就像一颗种子,在张学良的心里生根发芽,逐渐改变了他对蒋介石的态度,也影响了他后来的很多决策。

西安事变则是他为了国家大义,不得不采取的行动,但这一行动也彻底改变了他与蒋介石的关系。

张学良在写下这16个字时,心中必定是五味杂陈,往日的恩恩怨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对蒋介石既有曾经的兄弟情谊的怀念,又有因政治分歧而产生的怨恨。

他或许在思考,如果当初没有发生那场西安事变,他们的命运会走向何方?如果蒋介石能够放下成见,接受他的劝谏,中国历史又会是怎样的篇章?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这16个字,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释怀。

参考信源:

北方网——张学良将军“口述”:痛贬蒋介石佩服周恩来2002-06-07


海南日报——[海南周刊]张学良的个性与历史偶然2016-12-12


华商网-华商晨报——西安事变中张学良:从劝谏到兵谏(组图)2006年12月12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9

标签:挽联   黄埔军校   西安事变   阳明山   蒋介石   北平   情同骨肉   劝谏   东北军   葬礼   蒋经国   历史   张学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