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佳玥 文/图)盛夏七月,骄阳似火,正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节。7月24日上午,记者走进市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推拿科,浓郁的药香和艾香扑面而来,候诊区早已座无虚席。许多市民趁着三伏天前来贴敷“三伏贴”和做艾灸等治疗,以期在阳气最盛的季节祛除体内寒湿,预防冬季易发疾病。
“冬病夏治”的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三伏贴是中医“冬病夏治”理论的典型实践,通过在夏季阳气最盛的三伏天,将温经散寒的中药贴敷于特定穴位,激发人体正气,预防冬季易发的哮喘、鼻炎、关节炎等疾病。市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此项疗法已有多年,配方以甘遂、白芥子、肉桂等药材为基础调配而成,并根据患者体质差异提供个性化贴敷方案。
“冬季易发作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关节炎等,多因体内阳气不足、寒湿积聚。而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此时通过药物贴敷特定穴位,可借助自然界的阳气驱散体内寒邪,达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针灸推拿科主治医师王琴告诉记者,以前三伏贴主要用于治疗冬季易发的呼吸道疾病,但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其适应证已拓展至消化系统、关节冰凉疼痛及亚健康调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用它来调理体质。
“我每年都来贴三伏贴,坚持三年了,冬天咳嗽的老毛病减轻了不少。”65岁的王阿姨一边排队一边对记者说。
“三伏贴并非一贴见效,通常需要连续贴敷3年,每年在三伏期间贴4—5次。”护士长马文君强调,许多慢性病患者坚持数年后,冬季发病频率明显降低。家住崆峒区的马阿姨就是受益者之一:“我过去一到冬天就犯鼻炎,连续贴了两年后,症状减轻了很多。”
“冬病夏治”作为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理念,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青睐。“今年三伏贴的接诊量较去年增长不少,仅周一上午住院部就贴敷超过500贴。”市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推拿科护士长马文君介绍,与此同时,火龙罐、药物罐、温针灸、督灸、任脉灸、脐灸等中医特色疗法也迎来就诊高峰,折射出市民对传统中医疗法的信任与认可。
与其他医疗机构相比,市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推拿科的特色在于其丰富的中医适宜技术体系。除三伏贴外,科室还提供艾灸、温针灸、督灸、任脉灸、脐灸、药物罐、中药熏蒸等50余种疗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冬病夏治”调理方案。
“我们不是单一地贴三伏贴,而是根据患者体质搭配不同疗法。”马文君介绍,湿气重、肥胖者可配合火龙罐、中药熏蒸;产后腰痛、宫寒者适合脐灸、任脉灸;慢性疲劳、免疫力低下及关节冰凉疼痛者推荐督灸、温针灸。
在中药熏蒸治疗室,陪丈夫就诊的李女士分享了自己的体验:“本来只是陪家人来,结果咨询医生后被辩证为寒湿阻络,试了中药熏蒸和火龙罐,肚子小了一圈,整个人也轻松多了。”
另一位产后妈妈周女士则对脐灸赞不绝口:“月子没调养好,腰一直疼,睡眠也差。做了几次火龙罐和艾灸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治疗室内一口沸腾着中药的大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只见操作医师将竹罐放入药液浸煮,一段时间过后,医师一手持镊,一手拿消毒毛巾,将竹罐迅速夹出,灌口朝下甩去药液,顺势用毛巾捂住灌口,立即将竹罐吸附在患者背部。随后,随着“嘭,嘭”拔罐的声音,便完成了一次治疗。“这是‘药液煮罐’治疗法,它属于拔罐疗法的一种,通过药液沸煮竹罐,趁罐内充满蒸汽时,将其附于人体不同部位,既有罐的负压吸附、又有中药通过局部皮肤吸收的作用,达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驱邪止痛、去瘀排毒等效果。此种治疗方法对风湿病、月子病、颈肩腰腿痛都有很好的疗效。”王琴介绍。
“我们从早上8点忙到中午12点,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主管护士张静笑着说,“但看到患者症状缓解,再累也值得。”
“过去‘冬病夏治’的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但现在20—30岁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马文君表示,这一变化反映出年轻一代健康意识的提升。
29岁的程序员小张因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椎病,今年首次尝试三伏贴配合药物罐治疗:“西医只能暂时止痛,中医调理更治本。”
尽管三伏贴备受追捧,但医生提醒并非人人适用。“阴虚火旺、皮肤敏感者需谨慎。”王琴强调,医院坚持“望闻问切”辨证施治,避免患者盲目跟风。
“三伏贴不仅仅是一种疗法,更是中医‘天人相应’哲学的体现。”王琴说,“我们希望通过科学推广,让更多人受益于传统医学的智慧。”
从“冬病夏治”到“四季调养”,市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中医特色疗法正逐步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三伏贴的火爆不仅是中医疗效的证明,更是中华养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动传承。未来,随着健康观念的普及,相信这股“中医热”还将持续升温。
更新时间:2025-08-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