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全是网上资料整合加上个人观点撰写,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鬼吹灯》系列大家都看过吧!里面有一幕使我印象特别的深刻,那就是为什么三位当代摸金校尉探到墓穴时,石棺上总有团绿幽幽的火焰在跳动,每当看到这里的时候,都会被吓一跳,一直以为是什么怪力乱神。
长大后才知道,这不是电影虚构画面,而是《酉阳杂俎》记载的真实场景。
从秦始皇陵到明十三陵,超过170座古墓都出现过这种诡异现象,墓室正中央的青铜灯盏,在封闭千年的环境里居然仍在燃烧。
北魏孝文帝的陵墓被打开时,人们看见三盏莲花铜灯"焰若流萤,光如星斗"的奇异景观,直到墓穴关闭后才会渐渐熄灭。
这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暗火存续”的装置,他们用蜂蜡密封灯座的青铜夹层,内部填满混有松脂粉的羊脂油膏。
这种配方会在缺氧的环境下自动凝结成半固态,只维持阴燃状态,可潜伏数百年之久,一旦空间注入新鲜的氧气,便会触发“冷焰复燃”现象。
北宋的《太平御览》里曾记载,在战国古墓中"状如莲花,光映四壁"的长明灯,灯油竟然是用南海鲛人熬制的膏脂。
当然那个时期的人们并没有掌握科学,所以对于这些不知道的东西都会归于“神学”现象。
这些神学传说更让古人深信,帝王将相掌握了沟通幽冥地府的秘术,使得皇权更加巩固,天命之子嘛,这也是古代帝王权术的一种象征。
但是经过现代科技的考古发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青铜雁鱼灯内残留着动物脂肪,灯芯检测出植物纤维与硫磺混合物,这一切都不在说明当时的工匠们技术超前。
最关键的发现来自灯盏底部的暗格,这里藏着经检测纯度高达90%以上的白磷,这就难怪了。
为何墓室封闭的时候,缺氧的环境会让火焰自动熄灭,一旦有人打开墓门,便会涌进大量的氧气使得白磷被引燃,重新点燃灯芯。
古代工匠们的智慧真是让人惊叹不已,他们将灯油分成主副两个腔室,主腔室储存混合硫磺的植物油,副腔室则填充着白磷粉末。
灯芯的设计上,更是采用特殊处理的麻绳,浸泡过硝酸钾溶液形成助燃层,让灯具在封闭时处于"假死"状态,遇到空气立即"复活"。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九连灯"更是暗藏机关,九个灯盏通过铜管的相连,能维持持续燃烧长达37天之久。
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当属明成祖朱棣的"永乐长明灯"。
据《万历野获编》记载,这盏由郑和从西洋带回的巨灯,灯油采自深海龙涎香,灯体镶嵌七色宝石。
1983年当考古人员进入地宫时,确实发现鎏金灯台上有燃烧痕迹,灯油成分经检测含有鲸蜡与松脂混合物,这种配方能让火焰温度保持在200℃以下,实现缓慢燃烧。
但也总有人不相信这种科学理论。
2015年,英国探险家布鲁斯带着现代设备进入埃及某法老墓穴,红外摄像机拍到灯具位置有38℃热源,当他撬开石棺瞬间,一盏青铜灯突然窜出火苗,把他吓得坐在了地上,还以为法老要起来和他打牌了。
事后检测发现,灯座夹层里藏着纳米级铂金丝,遇到甲烷气体就会催化燃烧——古埃及人居然掌握了催化反应技术,这个发现让《自然》杂志的编辑都惊呼太神奇。
从东海渔民传说的"鲛人膏",到《武经总要》记载的"猛火油",再到现代实验室复现的"白磷灯",长明灯承载着人类对永恒光明的执念。
下次参观博物馆的时候,不妨在那些锈迹斑斑的青铜灯前多停留片刻,也许能听见两千年前工匠敲打铜器的叮当声,看见他们往灯盏里倒入神秘配方时的狡黠笑容。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