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墨
编辑/世界
看着屏幕上那张再熟悉不过的脸,说着自己从未说过的话,做着从未做过的事,你会不会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
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开场,在马来西亚,11名议员陆续收到了勒索邮件,附件里,是他们本人的“不雅视频”——逼真到肉眼无法分辨,发送者索要十万美元,否则就将这些由AI换脸技术伪造的内容公之于众。
这11位来自不同州县的议员,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拒绝付款,立即报案,但这仅仅是开始。
马来西亚《新报》在报道中写道,越来越多的议员声称自己已成为AI伪造视频的目标。
而早在今年初,该国就有多名官员和政治领袖被AI换脸技术伪造的视频所利用,诈骗分子借此诱骗民众参与虚假投资项目,深度伪造的可怕之处,正在于此。
它不只是制作一段不雅视频来敲诈你,它能够完整地复制你的形象、声音、举止,让你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一场你从未出席的会议,“发表”一段你从未说过的言论,“承诺”一件你从未同意的事情。
公众人物几乎无处可逃——他们的面部特征、行为模式、活动轨迹都是公开信息,犯罪分子可以轻易捕捉到与现实生活高度吻合的场景,进行精准伪造,当伪造变得如此简单,信任就开始崩塌。
问题的核心已经不再是“这是真的还是假的”,而是“这看起来像真的还是假的”。
对普通民众而言,判断往往依赖于视觉的直观感受,当一段视频看起来完美无缺时,怀疑的种子就已经种下。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技术正在制造一个“罗生门”式的困境:当真实的不雅视频被曝光时,当事人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声称“这是AI伪造的”,而真正的曝光者,往往因惧怕恶势力而不敢露面。
这就形成了一个致命的死循环——真的可以被说成假的,假的可以做得比真的还真。
网络传播的特性加剧了这种困境,平台为了优化加载速度,会对视频进行压缩处理,像素质量大幅降低,原始的高清视频中可能存在的细微伪造痕迹,在压缩后荡然无存。
鉴定技术面临着根本性的挑战,目前的鉴定方法大多依赖于识别特定AI模型的特征值,但如果犯罪团伙使用自建模型,其特征值不在鉴定库中,识别成功率就会急剧下降。
没有100%准确的鉴定,就意味着永远存在合理怀疑的空间。
这不是遥远的威胁,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2023年,美国一名高中教师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照片被AI技术移植到了不雅影片中,并在学生间广泛传播,她表示:“我感觉被彻底侵犯了,但却无能为力。”
同一年,英国一家能源公司的CEO接到了一通来自“德国母公司老板”的电话,要求他紧急转账22万美元,声音、语气、说话习惯都与老板一模一样,他照做了,后来才发现那是AI模拟的语音。
在中国,也有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技术,冒充好友进行视频通话诈骗,对方看起来就是你认识的那个人,你在屏幕上亲眼所见,但背后操作的却是一个专业的诈骗团伙。
每一个案例都在提醒我们:AI伪造技术已经成熟到足以骗过最谨慎的人,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司法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过去,视频资料被视为强有力的证据——无论是法庭上的呈堂证供,还是媒体揭露丑闻的有力武器。
但现在,被告方一句“这是合成的”,就足以让整个证据链产生动摇,在鉴定技术存在误差率的情况下,法官和陪审团该如何抉择?这动摇了司法系统的根基。
同样的危机也出现在社会监督领域,当公民记者冒着风险拍摄的曝光视频可能被轻易否定时,社会监督的力量就被大大削弱了。
技术发展已经超越了制度跟进的速度,我们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法律、制度、认知框架,在AI伪造技术面前显得措手不及。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另一个信任体系的崩塌——指纹验证,曾经,指纹被视为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被广泛应用于刑事侦查、门禁系统、手机解锁等领域。
但一旦指纹信息泄露,犯罪分子就可以制作指膜,绕过整个验证系统,原本被认为万无一失的安全保障,在新技术面前变得脆弱不堪。
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同样面临这种风险,当你的生物特征数据被采集,就可能被复制、被伪造、被滥用。
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传统的信任锚点一个接一个地失效,而新的信任体系尚未建立。
面对这场信任危机,我们并非无能为力。
技术上,开发更先进的鉴定工具迫在眉睫,一些研究机构正在研究基于血液流动、微表情等生理特征的活体检测技术,这些特征更难被AI模仿。
法律上,必须明确AI伪造内容的制作、传播和使用的法律责任,制作和传播用于非法目的的伪造内容,应当受到严厉惩处。
教育上,公众需要提高对AI伪造内容的辨识能力和警惕性,了解这项技术的存在和潜在风险,是防范的第一步。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建立多层次的验证体系,不能单纯依赖单一的证据来源,而要通过多方印证、交叉验证来确认信息的真实性。
AI伪造技术的出现,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一个根本问题:在一个人工智能能够完美模仿人类的时代,什么才是不可伪造的?
或许是那份面对威胁时选择报案的勇气,是发现真相后勇于揭露的正义,是在技术诱惑面前坚守的底线。
马来西亚的11名议员做出了他们的选择——拒绝屈服,相信法律,他们的行动本身,就是对伪造者最有力的回击。
技术可以模仿我们的面容,可以复制我们的声音,可以重现我们的举止,但它无法复制我们在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无法伪造我们内心深处的良知与勇气。
在这个真与假的边界日益模糊的世界,这些人类独有的品质,才是我们最终可以信赖的基石。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