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北疆大地,物阜民丰,每一件好物都是时光镌刻的印记,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
从草原上雕花的银碗,既能看到游牧生活的生存智慧,又能寻见中原纹饰的温婉灵秀;到毡房里醇厚的奶食,在浓郁的醇香中,藏着多民族饮食偏好的相互接纳;再到林海中精巧的桦树皮器皿,在传统手艺里,也融入了多元文化的改良巧思······这些北疆好物,从来不是孤立的“民族符号”,而是各民族在长期共处中,用智慧与情谊共同打磨的“活化石”。
它们身上的每一道纹路、每一缕香气、每一种用途,都记载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故事。或许是古道上的以物易物,或许是邻里间的技艺相传,或许是节庆时的共品共尝。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联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烟火中悄然生长。
我们将循着北疆好物的脉络,剥开它们的“文化基因”,看一把弦乐器如何融入多样乐理的韵律,听一味特色吃食怎样成为多民族餐桌上的共享美味,寻一件手工艺品里藏着的多民族协作密码。我们想讲清楚,这些好物背后,是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谊;想说明白,正是无数这样的“小联结”,织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纽带”。
让北疆好物开口说话,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在具体可感的物件里,变得清晰可触、温暖人心。
在辽阔的锡林郭勒草原上,醇香的奶茶不仅是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共融的生动见证,这碗融合了茶香与奶香的饮品,承载着千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魅力。
茶奶交融,是多元一体的文化符号。奶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美融合了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产自南方的砖茶通过古老的“茶马互市”来到北疆草原,与当地鲜奶相遇,造就了这一独具风味的饮品。这种跨越地域、跨越民族的物质交换,正是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的真实写照。2014年,包括奶茶等奶制品制作技艺(察干伊德)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过程常有各族群众共同参与,成为文化互鉴的典范。
茶奶交融(由锡林郭勒盟民委提供)
共饮同享,是民族团结的情感纽带。在草原传统中,敬献奶茶是最崇高的待客之礼。无论来客是哪个民族,热情的主人都会奉上精心熬制的奶茶。这一习俗超越了民族界限,成为促进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上世纪60年代,草原额吉用大爱熬制的奶茶养育3000名南方孤儿的故事,至今仍在草原传颂。这些孩子在奶茶的滋养下成长,有的成为医生,有的回到草原建设家乡,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
草原额吉用爱温暖“国家的孩子”(由锡林郭勒盟民委提供)
创新发展,是共同繁荣的时代新篇。如今,奶茶文化正以崭新姿态助力民族地区发展。在西乌珠穆沁旗,蒙古族妇女阿丽玛创办的艾润萨利奶制品公司,带动各族姐妹共同创业,将传统奶茶打造成畅销全国的特色商品。疫情期间,牧民为抗疫人员送去暖心奶茶的感人场景,展现了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
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锡林郭勒盟将奶茶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小学开设奶茶制作课程,让各族青少年在劳动中增进了解;那达慕大会上的茶艺展示,呈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让年轻一代感受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制作奶茶劳动实践进课堂(由锡林郭勒盟民委提供)
这碗传承千年的奶茶,浓缩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它提醒我们,正是在这样日常而温暖的交往中,各民族像茶与奶一样交融共生,共同酿造出中华文明的醇厚滋味。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碗奶茶将继续传递团结的温度,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根发芽。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