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林时砚
编辑 | 林时砚
利率博弈:撕开无风险资产的遮羞布
一场没有硝烟的金融对决,正在全球资本市场悄然酝酿。
财政部计划于2025年11月3日在香港发行美元债券,这则看似常规的公告背后,藏着牵动全球格局的深层博弈。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融资操作,更像是一记精准的战略落子,既牵动着美联储的决策神经,也让全球资本重新审视当下的金融秩序。

要知道,美元债从来都不只是“借钱”那么简单。
它的本质是国家信用的市场定价,利率高低直接反映全球资本对一个国家的信任程度。信用越硬,投资者越愿意低利率出借资金;反之,只能靠高息吸引接盘。
中国这次发行的美元债,最让美联储坐立难安的点就在这里。
如果最终利率低于同期美债,相当于在全世界面前揭穿了美国“无风险资产”的谎言。

全球资本用真金白银投票,选择相信中国的信用比美国更靠谱,这对美国金融霸权来说,是实打实的冲击。
有意思的是,华尔街评级机构的双标早就不是秘密。
标普、穆迪这些机构,一边给债台高筑的美国贴上AAA的最高评级,一边却给财政状况更稳健的中国扣上A评级的帽子。

2023年下调中国评级展望时,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公开表示,中国的债务风险可控,评级机构的判断存在偏见。
这次中国选择在香港发债,就是要用市场结果说话。
2022年中国在香港发行的50亿美元美元债,认购倍数达到4.5倍,其中3年期债券利率比同期美债低0.3个百分点,当时就引发全球市场震动。

这一次40亿美元的发行规模,虽然不算特别大,但足以形成明确的市场信号。
一旦中国美元债利率压过美债,不仅是对评级机构双标的公开打脸,更会成为全球资本看空美国的风向标。
资本都是用脚投票的,当把钱借给中国比借给美国更安全、更划算,资金流向的改变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

时间暗棋:美联储会议前的战略警告
11月3日这个发行时间点,藏着十足的博弈智慧。
恰逢美联储即将召开重要货币政策会议,这个时间点选择发债,绝非偶然。
要知道,美联储近两年来的加息缩表操作,本想通过提高融资成本遏制通胀、回流全球资本。
但持续的高利率让美国自身债务压力陡增,2024年美国联邦政府利息支出突破1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全球市场对美债的担忧早就暗流涌动,不少国家开始悄悄减持美债。
中国此时发债,相当于用市场行为给美联储上了一课,资金会用脚投票,哪个市场的资产更有性价比,资本就会流向哪里。
如果中国美元债受到热捧,就意味着市场在说:美联储的利率太高了,中国的资产更值得配置。

更关键的是,一旦中国美元债利率接近甚至跌破联邦基金利率区间,会彻底改变全球资本对“安全资产”的认知。
过去大家默认把钱存入美联储、购买美债最安全,可如果向中国出借资金,既能获得相当的收益,还能享受更稳定的信用背书,这种转变对美元体系来说堪称致命。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元的信用基础就出现了裂痕。

这些年美国动辄挥舞金融制裁大棒,冻结其他国家外汇储备,让不少国家开始寻求资产多元化。
中国这次发债,正是给全球资本提供了一个更可靠的选择,也是对美元霸权的一次温和而坚定的挑战。
美联储现在陷入了两难境地,继续加息缩表,会让自身债务压力更大,还可能失去资本吸引力;转向宽松,又可能导致通胀反弹。
而中国的发债操作,相当于在这个两难选择上又加了一把力,让美联储的决策难度陡增。

三重布局:不止于融资的战略深意
40亿美元的发行规模,对中国来说并不算大。
毕竟中国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根本不缺这笔钱,选择此时发行美元债,背后藏着三层更深的战略考量。
首先是传递合作善意,中美关系虽然紧张,但全球两大经济体彻底撕破脸对谁都没有好处。
中国通过发行美元债,展现了自己作为美元体系中负责任参与者的姿态。

这不是妥协,而是一种务实的沟通方式,既维护了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也传递出愿意在规则框架内合作的信号。
2023年中美重启经济对话后,中国也曾通过类似的金融操作释放积极信号,推动双边关系缓和。
其次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很多人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就是要彻底摆脱美元,其实不然。
真正的国际化,是让市场有选择的自由,既能用人民币,也能用美元,两者并行不悖。

中国发行美元债,本质是用美元的游戏规则证明自己的实力。
当全球资本认可中国的信用,愿意持有中国发行的美元债,自然也会更愿意接受人民币资产。
2024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提升至2.88%,创下历史新高,这背后离不开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布局。
发行美元债,正是这种布局中的关键一步,让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底气。

最后是铺垫长期博弈,中美之间的竞争早已从贸易延伸到科技、金融、地缘等各个领域。
金融领域的博弈,拼的不是一时的爆发力,而是长期的耐力和智慧,中国这次发债,就是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战略定力。
我们不搞零和博弈,却有能力在对手制定的规则中占据主动。
就像2016年以来,中国持续在香港搭建离岸人民币融资平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定价权。

这次发行美元债,更是把这种定价权延伸到了美元资产领域。
这场金融博弈,没有剑拔弩张的口号,却有着精准的战略落点。中国用美元这个对手最擅长的武器,反过来冲击美元霸权的根基,既维护了金融稳定,又推进了自身的战略目标。
40亿美元的规模虽小,却足以在国际市场树立起中国的信用标杆。

在全球金融体系面临重构的当下,中国的角色早已不是被动跟随者,用一次次稳健的金融操作,向世界证明:真正的金融实力,不是靠霸权施压,而是靠自身的信用和责任。
这场没有硝烟的对决,最终指向的不是谁赢谁输,而是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多元的全球金融秩序。
中国用智慧和实力,在美元霸权的围墙上敲开了一道裂缝,未来会有更多国家看到多元选择的可能。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