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言论
文章由沈言论头条原创首发,请勿抄袭转
今年的10月13日,中美经贸关系,再起波澜。
美财长贝森特公开放话,表示美国不会马上对中国商品加征100%的关税。
但就在很多人以为局势可能会缓和的时候,中国在几个小时后,按部就班地推出了反制措施,对所有与美国有关联的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
这是中国早就预告过的动作,没有因为美国的“喊停”而按下暂停键。
这场看似你来我往的拉锯,其实背后隐藏的,是一场更深层次的博弈,美国这一轮对华态度的反复,和中国决策的坚定执行,构成了这次事件的全部关键。
一个多月前,特朗普再次高调喊话,扬言要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加征100%关税,这对于全球市场来说,是个不小的震动。
尤其是像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家电等行业,本来就因为供应链紧张而焦头烂额,美国这一喊,等于又添了一把火,外界一度认为,美国这次是真的要“硬到底”了。
紧接着,美国高层也陆续跟进发声,几位重量级的助理国务卿、贸易代表相继支持这个加税计划,态度相当强硬。
从媒体报道来看,白宫内部确实有一派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中国施加更大压力,逼迫中方在一些经贸议题上做出让步,尤其是涉及高科技、原材料、航运等领域的议题,美国想要通过经济手段来争取更多主动权。
但事情发展的走向并没有完全照着这股“强硬派”的思路进行,就在外界都在关注中方会不会出手反击时,美国内部的声音开始出现微妙变化。
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表态,就是这轮转向的一个标志性信号,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美国会在11月1日之前暂缓执行这项100%关税的计划,同时透露中美之间已经恢复了沟通渠道,这一表态直接让外界意识到,美国有点“踩了刹车”。
但就在美国这边“刚松口气”的时候,中国方面的反制措施照常启动了,北京时间10月14日凌晨,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正式开始对所有与美国有关的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
这个举措早在三周前就已经有过铺垫,当时就明确表示,如果美方继续推动不合理的关税政策,中方将采取对等措施。
这一次,中国没有因为美方的“暂停”而调整自己的节奏,该动手的地方,一点没含糊,尤其是这次针对的是海运这个关键通道,意味着不只是商品贸易受到影响,连物流运输环节也被纳入了“回应范围”。
而且,这项港务费的征收对象非常明确,只要是美国企业、组织或者个人拥有或运营的船舶,不管你是来运矿石还是运电子产品,只要涉及美国背景,就要缴费。
这种操作方式,其实和美方过去几年对中国企业的做法非常相似,美国曾多次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的航运企业、港口运营商、甚至港口起重机设备进行限制,而这次中国的反制,等于是直接在同一个领域“还了一手”。
要说这场博弈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中美双方对待策略的执行力完全不同,美国这边,从提出100%关税计划,到最终“暂时搁置”,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
而且,从高层发言到财政部长的“收口”,变化之快让人有些措手不及,反观中国这边,从预告到落地,全程按节奏进行,没有因为美国的态度变化而临时调整,换句话说,中国这次展现的是一种极强的政策执行力和连贯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的中美摩擦,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就在10月上旬,美国还刚刚宣布扩大对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出口的限制范围,要求芯片制造商对销售到中国的高端产品必须提前申报。
这一举动直接影响到一些在华运营的大型科技公司,而在中国方面,今年以来也在持续加强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比如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大飞机等产业,政策层面也是频频加码。
所以说,这场贸易与技术的双线博弈,其实已经延续了一段时间,只不过,这次关税事件又将它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美国的角度看,不只是想通过关税获取谈判筹码,也是在回应国内一些选民的政治诉求,尤其是在2024年总统大选之后,美国政坛对中国的态度整体更趋保守,贸易政策也更容易被用作内部选战的工具。
但从中国的角度来看,面对这种变化,选择的是不被节奏带跑,用自己的方式稳步推进应对措施,无论是港务费政策的落地,还是此前对美方芯片限制的反制回应,都体现了中国在这场博弈中的主动性,至少不是被动挨打。
这场关税风波,其实也让人联想到2018年到2020年那一轮中美贸易摩擦,当时,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大规模关税,中国也快速反制,包括对大豆、汽车等美国产品加征关税。
那一轮交手持续了两年多,最终双方达成了阶段性协议,但从结果来看,美方始终没能通过关税手段达到预期目标,反而让不少美国家庭的生活成本上升,农产品出口也受到冲击。
而这一次,美国本来想重演当年的剧本,但似乎发现效果没那么好了,全球供应链也在逐步调整,不再那么依赖单一市场,这就让美方加税的杠杆效应有所减弱。
再加上全球经济本就处于一个不稳定时期,任何大动作都可能引起蝴蝶效应,这也解释了为何美方最后时刻选择了“喊停”。
尽管美国这次暂时没有动手加税,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就此解决,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不会因为一次“喊停”就彻底结束,在技术、产业、金融等多个领域,双方的摩擦点依然很多,接下来要关注的,是双方是否能借此机会重启更多高层沟通,找到一些更平衡的处理方式。
但至少从这次事件来看,中国的反应非常明确,对方说什么是一回事,自己该做的不能含糊,这种政策的确定性和执行力,正是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稳定自身的重要方式。
而中美这场你来我往的较量,或许才刚刚进入新一轮。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