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今日家长提问:
把今天收到的最具代表性的家长提问展示出来:
孩子上学期期末就开始频繁请假,厌学情绪严重。暑假经过休息和调整,状态明显好转。
八月底开始上学那几天很积极,但没过两周就又时常想请假,嚷嚷着不想去学校,说自己总是睡不好,早上起床困难。周六在家,白天醒来就是懒洋洋躺床上刷手机……
这种反复的状态会不会导致复学失败,要怎么办才好?
02/问题解读:
首先,别把“反复”当“倒退”,这是复学适应期的正常现象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情绪稳定性较弱”,尤其是经历过厌学、休学的孩子。
复学不是“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前进-波动-在前进”的波浪式前进。
暑假的轻松环境让孩子的情绪得到缓解,但开学后重新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规则约束,大脑会本能地启动 “应激反应”—— 可能是对 “再次失控” 的恐惧,也可能是对 “无法适应” 的担忧。
这种情况下的 “想请假、提不起劲”,不是孩子 “故意偷懒”,而是心理在 “重新适应” 过程中的正常波动,就像人感冒刚好,运动时会比平时更容易累一样。
其次,孩子在尝试 “自我调节”
睡不好、早上起不来”:不一定是 “作息问题”,更可能是 “情绪性失眠”——
晚上躺在床上,大脑不自觉地想 “明天上学又要面对听不懂的课”“万一和同学处不好怎么办”,焦虑情绪让神经紧绷,自然难以入睡;早上醒来想到要面对这些压力,就会用 “赖床” 逃避现实。
手机不是 “问题根源”,而是孩子的 “情绪出口”——
当他感到低落、无力时,刷手机能让他暂时脱离 “我做不好”“我没用” 的负面评价,在短视频、游戏里获得短暂的掌控感或愉悦感。
孩子熬夜、拒绝上学,可能是在用行为告诉我们:“我心里很不舒服,但我不知道怎么说。”
03/问题解决:
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倾听、共情+医生问诊式沟通
接下来,可以尝试换一个角度,分两步走:
第一步:做到当下关怀——连接情绪,而非纠正行为
比如昨天他没吃东西,这是一个表达关怀的好机会。我们的目标不是让他立刻吃饭,而是让他感受到关心。
可以给他端一杯温水或者他平时能接受的饮料(如牛奶、蜂蜜水),放在他床边。用平静、非指责的语气说:
“看你一天没吃东西,有点担心你。给你倒了点水,需要的话就在这。如果什么时候想吃点啥,告诉我,我给你做。”
(如果他拒绝或沉默):“好,那我放在这里。我就在外面,有事随时叫我。”
这传递了一个无声的信息:“我关心的是你这个人,而不是你的行为。”
这些看似 “没解决问题” 的行动,比争论“为什么不吃饭”有效得多,是在为后续的沟通积累信任。
第二步,深度沟通——找“合适的时机”,用“低压力”方式聊需求
如果接连几天他的状态依旧如此,可以尝试找一个孩子相对平静的时刻,用以下方式开启对话:
“我注意到你最近好像很累,心情也不太好,对很多东西都没兴趣。我很想帮你,但不知道怎么做才好。你愿意和我聊聊吗?或者,我们一起去寻求一些专业的心理帮助,让更懂的人来帮我们走出这个困境?你不需要独自承受这些。”
孩子正处于一种混合的情绪状态,他感到低落却又不愿分享,用手机和睡眠来逃避或自我调节。
这种表现很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他们开始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私人空间需求,即使内心困扰,也可能选择自行处理而非向外求助。
有时候,不推开那扇门本身就是一种更深的理解和爱。
给孩子一点空间,也给自己一份信心,大多数青春期的情绪乌云都会随着时间和陪伴自然散去。
第三步,家长先“稳住自己”,才能成为孩子的支持
在你感到疲惫时,深入的谈话可能无法进行,先关照自己。
你的沮丧和无力感是完全正常的。请先给自己几分钟时间,做几个深呼吸,告诉自己:
“孩子复学后的波动不是 “我的错”,也不是 “孩子的错”,而是适应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给自己 “充电” 的时间:如果觉得压力大,可以找家人、朋友聊聊,或者给自己留一点独处的时间(比如出门散步、听音乐)
不要把 “所有希望” 都放在自己身上:如果孩子情况发展到“拒绝基本生理需求(不吃不喝不睡)”时,这已经超出了单纯行为矫正的范畴。这表现强烈提示可能存在需要专业评估的帮助。
更新时间:2025-09-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