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女主持人号称全世界媒体都在造谣,为什么印度一定要自欺欺人

明明空战输了,莫迪政府却花22亿卢比搞了场十日狂欢,满街都是“印度空军拳打中巴”的横幅。

被网友戏称“甲亢姐”的印度女主播,也在电视中怒吼:“全球媒体都在抹黑我们!”

说起来,印度搞“丧事喜办”也不是头一回了。他们为什么非要自欺欺人呢?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印度的“胜利”魔幻秀

5月14日,印度首都街头挂满了橙白绿三色旗,大街上人们挥舞着旗帜,那真心实意的欢笑,仿佛真的再次战胜了巴基斯坦。

可事实就是印度输了,输的非常彻底。

不过印度媒体为了掩盖事情的真相,率先指责发动舆论攻击。

印度电视台有个被叫做"甲亢姐"的女主播最起劲,号称“全世界都在造谣”。

她手里挥舞着一叠报纸,上面是CNN、BBC等国际知名媒体,对这场战事的负面评价。

而对于不合心意的声音,印度当局选择了最简单的处理方式。

屏蔽8000多个讨论了这起空战的账号,包括一些中国媒体的账号。

可真实的情况却是,印巴双方号称出动了120架战机混战一小时。

印度引以为傲的阵风战机,却在战场上似乎没能发挥预期效果。

现在外面传得沸沸扬扬,说至少有3架阵风被击落,连法国专家都出来说"飞行员没发挥好性能"。

这话听着像在给印度找台阶下,可印度高层却逃避话题。

而在战斗损失上,印巴双方的态度也有鲜明的对比。

巴方领导人亲自为牺牲的飞行员送行,向全国展示真实的代价,现场黑压压全是送别的人。

可另一边的印度却闪烁其词,根本不谈战争的伤亡,只宣扬自己的胜利。

而在战事实时传播上,巴基斯坦早就晒出雷达轨迹,以及战机残骸照片了。

那头的印度却反其道而行之,说是"克制报道"。

结果等他们慢悠悠核实完,国际媒体早把"印度暴露空军弱点""中国武器成赢家"的稿子发得满天飞。

最逗的是印度网友发现,自家媒体引用的"战报"全是官方动画,跟巴基斯坦的实拍画面一比,简直像小孩过家家。

其实,印度这种隐藏真实信息的做法,早已是他们的“优良传统”了。

印度的自信缘由

回顾1962年那场中印自卫反击战,仿佛就在眼前。

当时,解放军推进到德里城郊仅50公里处就主动撤军。

新德里的报纸却突然清一色换上了喜气洋洋的标题:印度军队大胜敌军,中国仓皇撤退。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印度对中国撤军决定的"解读"。

明明是中方主动宣布停火并后撤,到了印度媒体笔下却成了"印度军队的强大威慑让敌人落荒而逃"。

政府甚至组织诗人创作赞歌,把撤军描述成"仁慈的印度饶恕了侵略者"。

一位老诗人看到这种现象,写下了意味深长的诗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装本事最为奇。一纸宣传遮真相,自欺欺人到几时?"

这首诗虽然写于多年前,却仿佛在描述今天的情景。

走近印度人的日常生活,就会发现这种"包装文化"更是无处不在。

在跨国公司里,一个有趣的现象常常令外国同事哭笑不得:

本可以15分钟说完的工作汇报,印度同事往往要讲上两个小时。

不是内容特别多,而是喜欢把每件小事都描述得惊天动地。

自我包装几乎成了印度精英阶层的"生存技能"。

在他们看来,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重要,而是要让别人相信这件事很重要。

比如,印度裔分析师会把Excel表格做成带3D图表的PPT。

用四种颜色标注"关键突破",哪怕内容只是核对了一组数据。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事事皆可赢"的心态。

输了就改变评判标准,实在改不了就否认现实,实在否认不了就转移话题。

这种思维方式深深植根于社会文化中,以至于很多人已经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包装。

这让人想起一个印度人的名言:

"在印度,不是有了成就才去宣传,而是先把宣传做好,成就自然就来了。"

这句话虽然说得轻松幽默,却道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实。

印度的“强国”执念

不过,印度之所以发展成如今的“包装模式”,也与他们国家的种族制度有关。

印度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统一”,他们至今还拥有22种官方语言。

北方人说的话南方人听不懂,东部的方言西部人一头雾水。

这种语言的割裂感,正是印度社会分化的缩影。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天生就被划分成不同等级。

高种姓的婆罗门住在豪华社区,而底层人民却在贫民窟挣扎求生。

不同的宗教信仰,更是让这个国家像一块五彩斑斓的拼图,美丽却随时可能散架。

莫迪上台后,试图用民族主义情绪来粘合这块拼图。

他需要一个"共同的敌人"来转移国内矛盾,让分散的民众团结起来。

在这个剧本里,巴基斯坦成了"信仰之敌",而快速发展的中国则被塑造成"发展之敌"。

他们觉得,中国阻碍了印度的经济发展,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则阻挠印度的和平统一。

这种将外部势力塑造为"全民公敌"的策略,巧妙转移了国内矛盾。

当民众忙着在社交媒体上痛骂"中巴阴谋"时,似乎忘记了自己连像样的医疗和教育都没有。

每当国内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场声势浩大的"胜利"就会适时出现。

不管是真胜还是假胜,重要的是要让民众相信"我们赢了"。

这种"必胜"的执念,与中国人"知耻后勇"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人会把失败当作前进的动力,但印度社会太脆弱了,经不起失败的打击。

他们需要不断的胜利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哪怕这种胜利只存在于想象中。

这就像一个巨大的气球,外表光鲜亮丽,内里却充满了不安全感。

它需要不断被吹气才能保持漂浮,而这些气体,就是一个个精心包装的"胜利"故事。

结语

在这场全民参与的"胜利幻觉"里,印度必须不断用夸张的动作吸引观众注意力,才能掩饰脚下的深渊。只是,当"外部敌人"不再奏效,当"大国想象"耗尽燃料,这个靠口号维系的国家,又该如何面对真实的自己?

参考文献:

1.观察者网:《印度还庆祝上了,全国大贺10天!》-2025-5-14

2.中国日报网:《美日印澳“四方峰会”挑动对抗 持续炒作“中国威胁论”》-2024-9-23

3.观察者网:《印度主持人:印度大赢特赢,全世界媒体都在造谣!》-2025-5-17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2

标签:财经   印度   自欺欺人   全世界   女主持人   媒体   巴基斯坦   中国   真实   战机   观察者   民众   甲亢   印度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