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长鸣:从“九一八”的伤疤中汲取民族复兴的勇气

九十余载光阴流转,沈阳城外柳条湖畔的那声爆炸早已湮没于历史尘烟,但它撕裂的伤口却至今隐隐作痛。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短短四个月间,东北大好河山沦陷,三千万同胞陷入暗夜。这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深重的创伤之一,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化转型阵痛中付出的惨痛代价。然而,历史的真谛不在于咀嚼苦难,而在于从苦难中提炼面向未来的智慧。正如古训所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九一八”如同一面冰冷而澄澈的镜子,映照出一个民族从屈辱到觉醒、从孱弱到奋起的艰辛历程,它时刻提醒我们:唯有真正地知耻,方能切实地后勇;唯有深刻地以史为鉴,才能坚定地迈向复兴。

图片来自网络

“九一八”事变所暴露的,是一个分裂、落后、缺乏现代国家意识的古老文明在面对咄咄逼人的现代帝国主义时的脆弱不堪。当时的中国,内部派系林立,民众如一盘散沙,“攘外必先安内”的短视政策更使得民族力量在内耗中消散殆尽。鲁迅先生曾痛心疾首地指出:“中国人没记性,因为没记性,所以昨天听过的话,今天忘记了,明天再听到,还是觉得很新鲜。”这种历史记忆的短路与集体意识的麻痹,使得民族灾难屡屡重演。事变前夕,东北军兵力数倍于敌,却因“不抵抗”命令而拱手让出山河,其背后不仅是决策的失误,更是整个民族在从王朝天下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国家主权观念与国民责任意识严重缺位的深刻体现。这种“不知耻”的麻木,是比炮火更加可怕的敌人。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深重的民族危机往往也成为唤醒民族灵魂的苦口良药。“九一八”的奇耻大辱,如一道闪电劈开了沉沉黑夜,惊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义勇军进行曲》的悲壮呐喊,不再是文艺的修辞,而成了全民族共同的切身感受。中国共产党率先发出武装抗日的号召,东北抗联将士在白山黑水间洒下热血,无数青年学生走上街头发出救亡的怒吼,一场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就此拉开。这是“知耻”后的猛然觉醒,是从麻木到清醒、从涣散到凝聚的历史转折点。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胜利的欢呼声往往使人容易忘记过去的痛苦,但真正的纪念,是在欢呼声中仍不忘记过去的教训。”“九一八”之耻,化作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催化剂,化作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铮铮誓言,最终融汇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洪流,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奠定了基石。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九一八”的警笛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告诫我们,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是抵御一切外侮的根基。当年山河破碎的悲剧,首要原因在于国家分裂、人心涣散。今天,我们必须无比珍视并坚定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这是从历史中汲取的首要教训。它启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巩固的国防和先进的科技,就无法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我们必须将悲愤转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

图片来自网络

更为深刻的是,“九一八”的历史呼唤一种成熟理性的民族历史观。它提醒我们,纪念苦难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永葆清醒;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孤立自我,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世界。我们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记忆的蛀空,也要防止狭隘民族情绪对理性思维的蒙蔽。应在历史的深刻反思中,培养一种面向未来、兼具自信与自省的现代国民心态,使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在理性、包容和法治的坚实基础之上。

“九一八”是一口长鸣的警钟,一座刻满耻辱与奋起的民族精神碑界。它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最为沉痛的一页,也激荡着最为磅礴的复兴力量。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当从“九一八”的苦难辉煌中汲取深刻的智慧与不竭的勇气,将历史的耻辱感转化为维护和平、矢志复兴的集体意志,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超越情绪,以自强迎击挑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告慰无数先烈,才能让历史的悲剧永不重演,并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历史   警钟长鸣   伤疤   勇气   民族   全民族   深刻   苦难   国家   事变   理性   图片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