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8日,玛格丽特·撒切尔去世,英国街头却不是一片哀悼。格拉斯哥、布里克斯顿等地,鞭炮声响彻夜空,民众举着标牌高喊口号,庆祝这位“铁娘子”的离世。这样的场面让人咋舌:一个曾经领导国家11年的首相,为啥会让这么多人恨得咬牙切齿?她的政策到底干了啥,让英国人分裂成两派,一派缅怀,一派狂欢?
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1925年10月13日生在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镇,家里开着小杂货铺,日子过得紧巴巴。父亲阿尔弗雷德是个保守派,当过镇长,家里常聊政治,玛格丽特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跟人辩论。她脑子好使,1943年考进牛津大学,读化学,课外还混迹于保守党学生会,政治热情一点没少。毕业后她在实验室干了几年,但没多久就转行学法律,1953年拿下律师资格,算是给自己铺了条路。
1950年,24岁的她第一次参加大选,代表保守党竞选达特福德选区,没选上,但胆量和口才让人刮目相看。1951年,她嫁给富商丹尼斯·撒切尔,冠以夫姓,有了经济靠山,政治路子走得更顺。1959年,她选定伦敦北部的芬奇利选区,这个保守党老地盘让她顺利当选下议院议员,正式踏入政坛。
1970年,保守党上台,她被任命为教育及科学大臣,结果取消小学生免费牛奶计划,惹得家长和学生骂声一片,报纸给她起了个“抢奶贼”的绰号。
1974年,保守党输掉大选,党内乱成一团。1975年2月11日,撒切尔夫人抓住机会,挑战党魁希斯,靠着党内对现状的不满,硬是当上了保守党领袖,成了英国主要政党第一位女党魁。1979年5月3日,英国经济一团糟,通胀高得吓人,罢工满天飞,工党政府焦头烂额。
撒切尔夫人带着保守党打赢大选,第二天入主唐宁街10号,成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她在位11年半,直到1990年11月28日因为党内斗争辞职,是20世纪英国在位最久的首相。她的执政风格强硬,推崇自由市场,政策翻天覆地,但也让英国社会裂痕越来越深。
撒切尔夫人上台的时候,英国正陷在泥潭里。1970年代,通胀率一度飙到25%,失业人数破百万,国有企业年年亏钱,工会隔三差五罢工,搞得政府焦头烂额。她觉得自己有办法治好这“英国病”,靠的就是自由市场那一套:少管闲事,少花钱,市场说了算。她的改革主打私有化、削福利、打压工会,外加在国际上硬气一把。这些政策让英国经济有了起色,但也让一大群人吃了大亏,恨她恨得牙痒痒。
先说私有化。撒切尔夫人觉得国有企业就是个大包袱,效率低,还得政府贴钱。她从1980年代初开始,把煤炭、钢铁、电力、电信、航空这些大行业一股脑卖给私人投资者。英国北部和威尔士的煤矿最先遭殃。1984年3月,全国矿工工会发起大罢工,抗议煤矿关闭和裁员。这场罢工持续了快一年,政府不让步,动用警察封锁矿区,冻结工会资金。
1985年3月,工会撑不住了,罢工失败,25座煤矿被关,数万工人丢了饭碗。北部工业区一片萧条,社区经济直接崩盘,很多人一夜之间没了生计。股市和金融业倒是赚得盆满钵满,但普通工人只觉得生活被毁了,怨气冲天。
再看福利削减。撒切尔夫人信奉“靠自己,不靠政府”。她觉得福利发太多,养懒人,还拖累财政。从1980年代起,她大刀阔斧砍掉救济金、养老金、医疗和教育补贴。低收入社区受冲击最大,公立医院人满为患,学校经费被压缩,穷人日子更不好过。
1987年,英国基尼系数涨到0.34,贫富差距拉得老大。中产阶级因为减税得了点好处,可底层民众只能勒紧裤腰带。很多人觉得政府把他们扔在一边不管,社会不公的火气越攒越多,撒切尔夫人自然成了众矢之的。
工会的事儿更是个火药桶。撒切尔夫人把工会看成英国经济的大麻烦,觉得他们动不动就罢工,闹得企业没法干,政府也下不来台。她通过1980年和1982年的就业法案,砍掉了工会的罢工权和集资权。
1984年的矿工大罢工是高潮,政府和工会硬碰硬。警察和工人冲突不断,政府还切断了工会的钱袋子。1985年,工会彻底败下阵来,会员从25万掉到不到10万。撒切尔夫人赢了,工业生产稳定了不少,但工人阶级觉得被彻底背叛,对她的恨意刻进了骨子里。
1982年的马岛战争让撒切尔夫人风光了一把。阿根廷占了英国的福克兰群岛,她果断出兵,6月14日打赢了,英国国旗重新插上马岛。她借着这股胜利的东风,1983年大选大获全胜,民意支持率一度飙高。可这光环没维持多久。
1980年代末,通胀和失业问题又冒头,1989年推出的社区税(人头税)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税不看收入多少,人人得交一样多的钱,穷人负担重得要命。1990年3月31日,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爆发大骚乱,抗议者烧税单,砸玻璃,警察强行驱散,百来号人受伤。
2013年4月8日,撒切尔夫人去世的消息一出,英国社会炸开了锅。保守派缅怀她,觉得她救了英国经济;可另一边,英格兰北部、威尔士、苏格兰的很多地方,民众走上街头放鞭炮,唱歌跳舞。
格拉斯哥乔治广场人山人海,标牌上写着“女巫死了”,伦敦布里克斯顿区彻夜狂欢。这些人不是单纯闹着玩,他们的愤怒来自失业、贫困和社会不公。尤其是矿区的老工人,回忆起当年罢工的苦日子,对撒切尔的怨恨一点没少。
撒切尔夫人的改革不是没成果。1980年代后期,英国经济确实缓过一口气,GDP年均增长率到1987年达到3.2%,伦敦金融城成了全球金融中心,股市热火朝天。她还在国际上给英国长了脸,1982年马岛战争让英国扬眉吐气,1984年跟中国签了《中英联合声明》,敲定了香港1997年回归的事宜。她跟美国总统里根关系铁得不行,1986年签了《美英空中协议》,开放航空市场,还在1989年顶住压力,保住了英镑的独立性。
但这些光鲜的背后,代价不小。私有化让北部工业区成了“铁锈地带”,工厂关门,社区凋零。福利削减让穷人日子更苦,社会裂痕越来越深。社区税成了撒切尔夫人政治生涯的滑铁卢。1990年3月的特拉法加广场骚乱后,保守党内也坐不住了。11月,迈克尔·赫塞尔廷挑战她的领导地位,党内选举第一轮她没过半数,11月22日她宣布辞职。11月28日,她离开唐宁街,黯然下台。
卸任后,撒切尔夫人没怎么抛头露面,偶尔发表演讲,写写回忆录。2002年,她因轻度中风减少公开活动,健康每况愈下。2013年4月8日,她在伦敦因中风去世,享年87岁。她的葬礼4月17日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仪式隆重,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卡梅伦都到场。可教堂外,抗议者没停下,标牌和口号声此起彼伏。北部矿区社区的酒吧里,电视播着葬礼画面,很多人冷眼旁观,怨气未消。
撒切尔夫人的遗产至今是个烫手山芋。支持她的人说她救了英国经济,让国家在国际上挺直了腰杆;反对她的人说她毁了工人阶级的生活,撕裂了社会。她的政策让英国金融业和中产阶级赚了钱,但也让北部工业区和底层民众付出了惨痛代价。她的名字在英国历史上是个绕不开的结,有人敬仰,有人痛恨。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