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秋后的北方小城,清晨的空气已经带着一丝嗖嗖凉意。李大爷是社区出了名的“健康达人”,别看快七十了,每天五点还坚持下楼晨练,雷打不动。
有一天,他刚迈出家门,寒风迎面而来,没跑两圈就觉得胸口发闷、手脚冰凉,强撑回家时已经面色煞白。

儿子匆忙送到医院,医生听了情况,语气格外严肃:“您还好送得及时,最近天气一冷,像您这样因心梗住院的老人多了不止一倍。其实,有些事宁可不做,也能保住一条命!”
李大爷半信半疑:“不是都说运动有益健康吗?怎么天一凉反倒成了风险?”医生淡淡叹,“很多人以为年轻没病、身体壮实,心梗不会找上门,恰恰相反心梗正呈现出年轻化、频发化趋势。”
这样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局面,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天一凉,医院里心梗的报警声就多得可怕?到底是哪些“习以为常”的行为,暗中给心脏埋了“定时炸弹”?
气温刚一降下来,不少医院的急诊室就“忙翻天”,以往是感冒、发烧,现在却是胸口闷痛、气喘心慌、手脚发凉的患者扎堆。其实,这可不是哪种“流行病”,而是心梗发作的“高危窗口期”到了。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披露,心梗近年来发病率上升尤为明显,其中40岁以下患者占比也逐年增长。
你或许也听说,近两年不光是老年人,连许多中年甚至三四十岁的“忙碌一族”,也突然猝死在家中或办公室,最常见的急救结论就是急性心肌梗死。
主要是气温骤降让人体血管猛烈收缩、血压飙升、心率加快,心脏耗氧量大增。而如果你本身患有三高、冠心病,或者平时压力大、睡眠差,这一“折腾”很可能让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一下堵死,心脏失去供血,短时间内就能引发致命心梗。
而更令人忧心的是,70%以上的心梗,在发作前24-48小时,患者其实都出现过轻微的胸闷、呼吸急促、出汗、乏力等“先兆症状”,只是太多人没当回事,错过了黄金抢救时间。

结合临床数据和医生大量案例,天一冷,尤其是家有中老年人,这5件事就是心梗“催化剂”:
1. 清晨空腹剧烈锻炼
不少人迷信“早起锻炼好”,其实秋冬凌晨气温最低,交感神经最为兴奋,血压、心率本来就高。这个时候剧烈运动(尤其空腹),极易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梗。数据显示,天冷时突发心梗的急诊患者,有近40%都在清晨活动后发作。
建议:晨练最好推迟到8点后,气温回升,吃点早餐再上路。年纪大、有三高病史者,晨练可改为午后散步。
2. 空腹饮酒/贪杯暖身
冬天不少人喜欢喝点酒暖暖身,实际起到的却是“寒上加寒”。饮酒尤其空腹饮酒时,血管先扩张后急剧收缩,血压波动非常大,对本就脆弱的心脏是猛烈冲击。临床发现,天冷时“醉酒性心梗”的病人多于其他季节的2倍以上。

建议:如必须饮酒,切记少量、进餐同时进行,严禁空腹、暴饮。
3. 情绪激动
许多人不以为意,情绪大喜大怒、大悲大哭,其实都会让心跳骤增、血压瞬间飙升,在血管收缩状态下极易触发心梗。医生强调,每年天冷时都有“气出病”的病例。尤其家有“三高”老人,遇事多劝稳情绪。
建议:保持心态平和,遇事深呼吸、转移注意力,家人之间多包容,尤其别激怒长辈。
4. 洗澡过热且洗太久
“天气一冷,洗澡就舒服?”其实过热水流或泡澡,会让血管迅速扩张,洗完骤然遇冷会使血压大幅波动,在通风不良的浴室,甚至可能因心律失常猝倒。调查显示,天凉时因洗澡诱发心血管事件的比例增加18%。
建议:洗澡水温应在40℃以下,时间不超20分钟,洗完及时擦干着衣;家中老人与慢病患者尽量有人陪浴。

5. 暴饮暴食/油腻进补
秋冬进补本是传统,但火锅、烧烤等高脂肪饮食,会让血液黏稠度短时间飙升,血栓风险大增,加上天冷活动少,脂肪更易堆积在血管内。权威数据显示,节假日及“进补季”是心梗高发时间段。
建议:饮食多清淡,荤素搭配,避免一次性进食过饱,多摄入蔬菜粗粮、深海鱼类。少吃高油高盐食物。
科学保暖,避免暴冷暴热交替
冷空气来袭时,出门要保暖,尤其头颈、手脚、胸部不要受凉。不要洗冷水澡、不贪快冻着。冬季气温变化时,建议多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外出剧烈劳动。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充足
疲劳、熬夜会破坏人体自主神经调节,秋冬尤要保证7小时以上高质量睡眠,不劳累、不熬通宵。夜间如有胸闷、呼吸不畅、异常出汗等异常,务必及早就医。

监测三高,及早用药别擅自停药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心梗三大导火索。每年定期体检,发现问题及早干预。已确诊慢病,秋冬更不能自行停药或减药,更不要相信“保健品替代处方药”之说。医生建议中老年人随身带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万一胸痛发作能紧急自救。
心梗不是“老年病”,也不是“冬天病”,而是每个人都必须防范的高致死健康威胁。我国每年急性心梗致死人数高达数十万,可90%的危险其实都可以通过生活调整和早期干预避免。别等身体敲警钟才后悔,关注自己的心脏健康,从今秋做起,就是给家人和自己最好的保障。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R].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