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G20峰会新德里会场,桌牌上写着“婆罗多”,不写“印度”。
同一个月,印度内政部长沙阿在议会提出三项新法案,要把自1860年沿用至今的《印度刑法典》等殖民遗产彻底换掉。
路名改了,军旗换了,课本抽了莫卧儿章节,清真寺旧影被扒出来调查。同一时间,美国教室里挤满105.7万国际留学生,印度裔高管签着合约坐进硅谷和唐宁街。
一边去殖民化写在法律里,一边印度裔攥住全球资源。这道门口两块牌子挂着同一场局。
2023年9月,印度内政部长沙阿在议会端出三项新法案,正面瞄准了《印度刑法典》《刑事诉讼法》《印度证据法》这套殖民时代留的骨架,提出来要全部改用印地语重写。
消息放出来那天,德里议会门口聚着新闻车,因为这不是第一次动手改殖民符号。2015年,新德里的“奥朗则布路”被换成“阿卜杜勒·卡拉姆博士路”,换走的是莫卧儿皇帝的名字,换进来的是印人党选出来的总统名。
这一年后头,换路名的手没停。新德里的“国王大道”改成“责任大道”,这条大道从总统府往外,经过印度门,是英国人当年给总督、总司令走的。莫迪政府改名字改得干脆:把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雕像也给拆了。旧路牌、旧雕像、旧法律,拆一块算一块。
这一套不是空喊口号。从1947年到现在,印度摆脱英国统治已经76年,乔治五世早进历史书,可街口、牌子、课本里还留着殖民痕迹。莫迪上台后要给自己选票找个抓手,于是把去殖民化写进每一个可见的地方。
2022年9月,印度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入列,海军军旗也换了新设计,把原来的“圣乔治十字”划掉,放上金色海军徽和梵文“愿水之主佑我吉祥”。
水兵升旗那天,媒体镜头扫到甲板,标志换了,旗面干净了,背后是印人党要用去殖民这把刷子把军港也刷一遍。
这些动作接连放出来,目标是把殖民象征扫出去,让印度人认这个新名字婆罗多。2023年9月G20峰会,新德里会场上总理桌牌和请柬全换成“婆罗多”。
换一个词,写进宪法,写进国际会议,写给国内选民看。可一个名字要背多少东西?背后是选票要认同,民族要认同,旧的路牌、雕像、法律条文全都成了筹码。
这盘棋改的不是石碑,是人心。可心里那口气真能靠换名字换干净?路上挂的招牌换了,可孩子学的课本、拿的护照还没改完。名字擦亮了,旧工具可不能丢,这个结埋在牌子后面。
印度人为什么把“婆罗多”挂在国门口,可一转身还得把英语藏行李箱带出去?背后埋着两百年的老话头。
1835年,英国人麦考利在《教育纪要》里写明白,要造一批“血统是印度人、脑子是英国人”的翻译阶层,让他们替殖民政府当桥梁。这套桥梁撑了殖民时代,也把英语塞进学校、法院、公司账本里。
几十年后,这拨人抬着英语爬进硅谷、唐宁街。2023年,美国国际留学生总数105.7万,全球第一,印度裔是这堆里头最显眼的一拨人。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IBM CEO阿尔温德·克里希纳、Adobe CEO山塔努·纳拉延,世界银行行长阿贾伊·班加,英国前首相里希·苏纳克,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全挂着同一个标签:印度裔。这拨人手里握的是英语钥匙。
这套钥匙能开西方市场的门,也能攒人脉、拉投资、占资源。2023年美国500强公司里,有224家是移民或移民子女创办,这些公司一年拉出来8.1万亿美元营收。一块写在硅谷账本里,一块写在美国股市里。
可在印度家里,莫迪这拨人又想把这把钥匙往外抽。2020年,印度新教育政策摆出来,要让地方语言替代英语做基础教学语言。
目标写在政策里,要“彻底废除麦考利体系”。意思是小学、初中不教英语,改教印地语、地方语、梵语。印度宪法在1950年就写过,打算到1965年把官方语言从英语换成印地语。可真要一刀切,行吗?
没人能把握这个度。有钱人把孩子送去国际学校学英语,底层用地方语言读书,大学里有一半课程还得靠英文教材。要让孩子将来去美国读书、去伦敦做律师,英语一门都不会?那这条出口哪来?
这套矛盾谁都看得见:在家喊“婆罗多”,出门靠英语。课本改了,但去唐宁街演讲还是要用西装和英语。符号拆了,但手里的饭碗得留住。钥匙还得拴在腰里。英语留着赚美元,印地语留着拿选票。可这票得怎么稳,得看牌面翻到哪里。
在家忙着拆殖民符号,对外忙着输出英语人才,这场去殖民化的背后,还藏着另一个门锁——印度教和穆斯林的交界线。在资料里,《卫报》《新线》都点出来:印人党推的这套去殖民化,针对的不仅是英国留下的印记,还有莫卧儿王朝留下的穆斯林影子。
2019年,《公民身份法》修正案挂出来,穆斯林身份收紧。课本里把莫卧儿王朝的章节抽掉。1992年拆巴布里清真寺,说这是“去殖民”的一块石头。2023年,阿拉哈巴德这座城市换回“普拉亚格拉杰”这个老名字,理由是“回到印度教语境”。
这些动作是符号,也是一道门槛。莫迪在公开场合喊过“摆脱1200年奴役心态”,这1200年,从8世纪穆斯林入印开始算,一直数到1947年。印人党要把穆斯林写成“外来者”,这条历史线被许多学者点出来:印人党把殖民史往前拉,把英国和穆斯林一起摆进“征服者”名单里。
这套叙事能把民族情绪拢住,也能把印度教身份框成多数认同。可是民族、宗教多线交错的印度,真能全靠改名字、拆雕像、删课本换来大国梦?德里大学拉尔说过,这不是纯粹的“反殖民”,而是“印度教政治的去奴役”。
另一头,唐宁街那把钥匙握在印度裔手里,可钥匙没法把穆斯林身份锁在屋外。外面要跟美国、英国签合约,里面要跟不同宗教的选票打交道。
印人党推这套去殖民化,一头挑动民族情绪,一头靠移民牌输出形象。外面需要全球化挣钱,里面要民族叙事拉人心。这双面牌的走法,既是策略,也是门槛。
2024年大选已走完一轮,去殖民化这块牌桌没收。印度挂上婆罗多这块新牌子,可口袋里还揣着英文学位证。航母挂新旗子,机场送出去的学生还背着英文简历。
历史的影子没那么快抹掉。去殖民化能带来民族自信,也可能种下新的矛盾。牌翻到哪,路就走到哪。婆罗多站在门口,下一步还得自己走。
印度去殖民化“高歌猛进”的背后.海外网.2023-9-19
以全球应对全球:印度裔人才在全球政界的崛起.经济观察报.2024-11-30
更新时间:2025-07-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