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芯片闹得沸沸扬扬,前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那句“美国不希望中国自主研发尖端芯片”的话,让人听了直摇头。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霸权心态在作祟。中国人讲究自力更生,可美国总想卡脖子,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电子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只能靠进口外国芯片来支撑制造业腾飞。那时候,国内需求大增,进口芯片成了必需品,支持了手机电脑等产品的批量生产。不过,这种依赖也给美国提供了可乘之机。
美国开始逐步收紧出口政策,尤其是2010年代初,针对高端产品设置层层关卡。
到了2018年,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多家中国企业实施禁售令,直接切断了供应链。这么一来,中国企业面临巨大压力,不得不调整方向,转向自主研发。说到底,美国的这些举动是为了维护自身在芯片领域的技术优势,防止中国赶超。毕竟,芯片是现代科技的核心,掌控它就等于握住了命脉。
中国从一开始就清楚进口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在国家发展的需要下,逐步加大本土芯片的投入。
科研人员埋头苦干,产业从设计到制造慢慢成形。尽管起步艰难,但通过不懈努力,中国芯片产业在2010年代末取得了初步进展。
比如,在光刻机等关键设备上,美国禁止出口后,中国企业只能自力更生,探索替代路径。这场摩擦的根源在于美国不想看到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独立自主,总想通过制裁来保持领先。
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西方技术封锁的例子不少,从核技术到航天领域,都曾遭遇类似限制。可每次封锁都没能挡住中国科技进步的脚步,反而激发了创新活力。
拿卫星导航来说,中国自主开发了北斗系统,如今已覆盖全球,服务亿万用户。
中美芯片战也是如此,美国的禁令虽严,但中国企业通过本土供应链的优化,逐步缩小差距。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对美国伸出援手,购买国债帮忙渡难关,美国却在芯片上翻脸不认人。
骆家辉作为首位华裔驻华大使,在2011年至2014年任职期间,曾多次表态中美关系进入最好阶段,呼吁在贸易等领域深化合作。那会,美国派他来华,正是想借机拉近关系。
可他的这些话,现在看来,不过是表面文章,骨子里还是为美国利益服务。芯片摩擦升级后,美国还拉拢盟友,禁止向中国提供先进设备,进一步暴露了其霸权本质。中国企业面对这些挑战,没有退缩,反而加速了自主创新的步伐。
通过国家政策支持,芯片产业的投资持续增加,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链条。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国单方面脱钩,只会伤及自身,因为芯片产业链是各国分工协作的结果。中国作为重要市场,一旦被排斥在外,那些芯片巨头就会损失惨重。
2024年,骆家辉在电视节目中明确表示,美国不希望中国自主研制高端芯片,因为这会冲击其领先地位。骆家辉从2011年到2014年担任美国驻华大使,是首位华裔人士,任职时多次强调美国价值观,声称两国关系自建交以来最佳,建议在更宽广领域合作。
表面上看,他释放善意,但实际上,一切都站在美国立场。
毕竟,2008年危机后,美国需要中国帮忙稳定经济,派他来华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可转眼间,在芯片问题上,美国的态度就变了样。
2025年5月,美国商务部修改AI芯片出口管制指南,以所谓违反出口管制为由,要求全球禁用中国先进计算芯片,甚至包括中国本土企业。这项规定将对华技术封锁推向新高度,威胁全球企业遵守,否则视为挑衅。
美国通过这些管制,不仅禁止芯片出口,还限制光刻机等生产设备供应,意图从根本上阻断中国芯片崛起。结果呢,中国芯片产业虽受影响,但并没有停滞。相反,众多企业转向本土合作,订单增多,研发投入加大,形成良性循环。美国的芯片巨头,本来视中国为重要市场,现在市场份额缩水,收入减少,研发资金随之紧张。
骆家辉的言论,不过是美国整体策略的缩影,他的话语暴露了不想让中国赶超的真实意图。中国这边,坚持自主创新,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支持芯片产业高质量发展。
举例来说,在AI领域,中国企业通过本土技术优化,逐步推出自主产品,满足国内需求。美国的管制虽严,但全球产业链的现实让其难以一手遮天。许多国家企业不愿完全脱钩,因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未来,随着5G和AI的普及,中国芯片将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美国的这些举动,不仅伤害了中国企业,也波及了全球供应链稳定。
中国芯片产业将在自主创新中稳步前行。尽管美国管制层层加码,但中国企业通过本土供应链的强化,正加速赶超。市场因素决定,美国断供只会推动中国订单转向国内,激发研发热情。
历史上,从超级计算机到卫星通信,中国面对封锁均实现突破,芯片领域也将如此。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