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报告显示,我国有超3亿人正遭受睡眠障碍的困扰,“90后”“00后”逐渐成为失眠门诊的“主力军”。熬夜不睡,已经从不健康习惯演变为一场波及各年龄层的“睡眠流行病”。
北京和平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门诊主任医师段晓芳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失眠问题正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职业化和主动化趋势。她透露,其所在医院睡眠门诊年接诊量已达约2万人次,其中年轻人、大学生群体比例显著上升。
谁在失眠?年轻人、大学生成“新常态”患者
段晓芳医生观察到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因失眠就医,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出现“主动式睡眠延迟”。
“他们并非病理性的‘睡不着’,而是‘主动选择不睡’”,段医生分析,这既是对高中压抑作息的“报复性反弹”,也受到宿舍群体熬夜的“同辈压力”影响。
《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超50%的“00后”和近50%的“90后”在午夜12点后入睡,陷入“睡得久却睡不好”的怪圈。
谁是“偷睡贼”?情绪问题与短视频是两大元凶
段晓芳强调,很多患者主诉是“睡不好”,但病根常在情绪问题。
“抑郁症多表现为早醒,焦虑症常伴随入睡困难。”她举例,在消化科、心身疾病门诊中,很多身体不适的背后都与情绪、睡眠相关,形成“身体不适—焦虑—失眠—身体更差”的恶性循环。
此外,24小时在线的“数字兴奋剂”成为睡眠的“隐形杀手”。
段医生特别指出,短视频、直播等内容形式强烈刺激神经,使入睡窗口不断推迟,“甚至很多老年人也关灯刷手机,把眼睛和睡眠都刷坏了。”
睡眠门诊揭示三大认知误区,很多人第一条就中招
1.
误区一:失眠=吃安眠药或褪黑素
32岁的金融从业者李娜因压力大、失眠求诊,希望直接开安眠药。段晓芳指出,此类“焦虑性失眠”需综合治疗,单纯用药如“粉刷外墙”,治标不治本。
2.
误区二:要么拒绝吃药硬扛,要么过度依赖药物
部分患者抗拒用药导致失眠慢性化,也有人自行滥用引发耐药。医生强调应在专业指导下规范用药,并结合行为干预。
3.
误区三:忽视失眠,认为“忍忍就过去”
长期失眠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风险因素,绝非小事。
如何科学夺回睡眠?医生给出实用建议
•
规律至上: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包括周末),白天多接触自然光。
•
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保持卧室黑暗、安静、凉爽。
•
不在床上玩手机、工作,建立“床=睡眠”的条件反射。
•
避免睡前摄入咖啡因、饮酒,睡前3小时不大量进食。
•
善用科技但不依赖:可借助睡眠手环了解规律,但不必为数据焦虑;可尝试白噪音、冥想类App助眠。
睡眠经济爆发,但小心“焦虑税”
目前国内有数千家“睡眠经济”相关企业,产品从助眠床品、睡眠喷雾到智能监测手环、睡眠舱等,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段晓芳医生建议,消费者应理性辨别,“真正的解决方案不在买多贵的产品,而在投资科学的睡眠习惯。”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