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维基基金会发表了一篇题为《维基百科的新用户趋势》的文章,其中披露了一个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维基百科来自人类用户的页面浏览量下降了约 8%。
维基百科作为开放互联网生态的代表和基石,其流量数据能反映出用户获取信息方式的变化。
AI 聊天机器人和短视频正在重塑我们的上网行为,维基百科的流量下滑,也许只是开始。
在讨论外部环境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这次流量下降被发现的直接技术原因。
维基媒体基金会一直在努力区分其网站上的流量来源:哪些是真实的人类用户,哪些是机器人或爬虫。
今年 5 月,他们注意到来自巴西的「人类」流量出现了异常的激增。
经过深入调查,技术团队更新了机器人检测系统。他们发现,这些异常流量实际上来自一些设计精良、旨在伪装成人类的机器人。
在用新算法重新分析了 3 月至 8 月的数据后,一个被掩盖的趋势浮出水面:真实人类用户的访问量,在过去几个月里确实在减少。
维基基金会认为,流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用户行为的改变。
搜索引擎正在经历生成式 AI 革命。以 Google 的 AI Overviews 和 Perplexity 为代表的新一代搜索工具,不再仅仅提供一个链接列表,而是直接生成综合性的答案摘要。
用户直接得到了答案,便不再需要点击链接访问 Wikipedia 网站。
另一个趋势是,年轻一代(特别是 Z 世代和 Alpha 世代)正在将 TikTok、YouTube、Instagram 等视频平台作为主要信息来源。
他们习惯于通过短视频、直播和视觉化的内容来学习和了解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在 TikTok 搜索一个概念,看几个博主的讲解视频,比阅读一篇维基百科上结构严谨、充满引用的长文要直观和有趣得多。
这种从文本到视频、从开放网络到封闭平台的迁移,是整个互联网面临的共同挑战,全球许多内容发布者和平台都报告了类似的流量变化。
当用户的时间被搜索引擎、AI 聊天机器人和社交媒体这些「信息中间商」占据时,原始内容网站的访问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
某种程度上说,流量下降本身不是问题。因为不论是商业化的应用,还是开放性的社区,都要通过持续的运营还维系用户。
但维基百科暴露出的问题显然不同于其他内容社区,访问量的下降并不意味着 Wikipedia 的价值在降低。
恰恰相反,它正处于一个价值悖论之中:Wikipedia 作为知识源头的价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但它作为终端用户访问的网站却变得越来越不可见。
几乎所有的大型语言模型都使用 Wikipedia 的数据集进行训练。它是 AI 时代最宝贵、最干净、结构化程度最高的语料库之一。
维基百科志愿者们创造的知识,正通过这些 AI 工具触达数以亿计的用户,但这些用户却根本不知道信息的源头是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从一个目的地,变成了一个数据源。AI 成为了新的互联网的知识基础设施,就像水和电一样,人们每天都在使用,却很少会去想自来水厂和发电站是什么样子。
有人可能会问,维基百科本身就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它并不依赖广告收入,流量下降真的那么致命吗?
答案是肯定的。流量下降对维基百科的打击是多方面的,因为会威胁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反馈循环问题:
原始流量的下滑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的结果就是内容的劣化。
随着对维基百科的访问减少,可能会有更少的志愿者来发展和丰富内容,也会有更少的个人捐赠者来支持这项工作。
流量是 Wikipedia 生态系统的血液。它不仅关系到捐款,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新编辑的招募。没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加入编辑和维护的行列,Wikipedia 将会像一座无人维护的图书馆,内容逐渐陈旧、甚至被破坏。
AI 公司、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它们在享受 Wikipedia 这一公共知识成果带来的便利和商业价值的同时,却在无形中切断了其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面对挑战,维基媒体基金会并非坐以待毙。他们在博文中提出了几项正在进行的应对策略:
这些举措的核心思想是:如果用户不来 Wikipedia,那么 Wikipedia 就必须主动走出去,去到用户所在的地方。
有人认为,AI 不应被视为 Wikipedia 的替代品,而是一种新的知识访问界面(方式)。
大模型本身并不创造知识,它们是知识的重组和呈现者。Wikipedia 提供了经过人类协作和审查的、相对可靠的「事实层」。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AI 公司是否应该为使用 Wikipedia 的数据付费或提供支持?
这类似于 Spotify 与音乐人的关系。如果 AI 公司是「流媒体平台」,那么 Wikipedia 和其他知识创造者就是「内容创作者」。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需要建立一种机制,让价值能够从消费者回流到创造者。
这种关系被有点像是「寄生」,如果宿主(维基百科)衰落,寄生者(AI)最终也会因为「数据污染」和「模型崩溃」而受损。
所以也有人建议,AI 公司应该向维基媒体基金会提供大量捐款或直接投资,以维持这个知识库的健康发展。
维基百科的困境,是整个开放互联网生态困境的一个缩影。
所有依赖搜索引擎引流的网站,从新闻媒体到个人博客,都面临着被 AI「中间人」截流的风险。
那个以超链接为基础,鼓励用户在不同网站之间跳转的开放网络正在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少数巨头(AI 机器人、社交媒体平台)主导的、信息内部流转的「围墙花园」。
维基基金会呼吁,普通用户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支持内容创作:
当你在网上搜索信息时,寻找引用来源,并点击进入原始材料。与你认识的人谈论可信的、由人类策划的知识的重要性,帮助他们理解生成式 AI 背后的内容是由真实的人创造的,他们值得支持。
作为信息消费者,我们每一次选择点击原始链接,都是在为开放互联网投下一票。
对于 AI 公司而言,竭泽而渔式的「数据榨取」是不可持续的。与 Wikipedia 等知识源头建立共生关系,无论是通过资金支持、技术合作,还是流量引导,都是对其自身长远利益的保障。
毕竟,如果连 Wikipedia 这样的知识基石都面临无人维护而内容劣化,那么下一代 AI 模型训练出来的,可能就只是一堆真假难辨的「AI Slop」 了。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