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原本打算“杀鸡儆猴”,结果不小心把自己给绊了个跟头。短短一个多月,荷兰政府从对中企安世半导体挥舞制裁大棒,到高调宣布“暂停干预”,态度来了个急刹车:最初那副义正词严的样子还历历在目,没想到如今却悄悄把白旗升起。

这一场看似围绕一家芯片企业的风波,其实背后藏着中美欧之间一场暗流涌动的博弈,中方这回不仅没吃亏,还让对手自己踩了急刹车,转身离场,毫发无伤。
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使出一招“冷战老法宝”,动用1952年的《货物可用性法案》,对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下手,一口气冻结全球运营,还暂停了中方CEO张学政的职务。

这一招来得又快又狠,打得人一时摸不清头脑,但仔细一看这可不是荷兰临时起意,而是美国“穿透规则”一出,荷兰立刻跟上节奏,生怕站队动作慢了落了后。
可惜算盘打得再响,现实总会敲醒人,中方没有多说什么,直接反手就送上一记组合拳。先是禁止安世从中国出口产品,再紧跟着对关键的重稀土出口加上管控。
这一下安世半导体的芯片产能直接拦腰砍半,全球汽车产业首当其冲。宝马、奔驰、大众,谁不靠它的芯片?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立马发出警告,再这么下去,工厂可能要停产,欧洲几乎所有主流车企都得陪着埋单。

更要命的是美国10月底突然改了口,中美在釜山达成共识,“穿透规则”暂停实施。荷兰一看,美国都下场收手了,自己还顶着干,不就成了冤大头?这才有了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在社交平台上的“善意声明”——暂停对安世的行政干预,转而寻求“建设性合作”。说白了就是政策收不住了,只能找个台阶自己下来。
这场风波表面看是围绕安世半导体展开,实则是一场中方对外反制策略的实战演练,中国没有大喊大叫,也没有口水战,而是牢牢抓住了供应链的命门。

安世虽然总部在荷兰,但产品八成都得在中国完成封装测试,你动我企业,我动你命脉,这不是情绪化反击,而是标准的策略性出招。
更关键的是,稀土出口管控直接打在了产业链的神经上,试想安世一年出货千亿颗芯片,全球九千万辆车、十二亿部手机都在靠它供血,一旦断供,影响不是小震荡,而是全球性的骨折,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也明说了,想换芯片供应商,没个几个月根本不可能,而库存撑不住几周,企业自然也等不起。

这下荷兰政府的“国家安全”理由就变得很不好看了,明明是商业问题却上纲上线,又借了美国政策的风,结果美国突然刹车,自己却还在风口上裸奔,更尴尬的是欧盟驻华大使都表示中荷磋商是“好消息”,这等于变相承认荷兰之前的决定是个错误。
荷兰这次虽然宣布“暂停行政干预”,但可没说“撤销”。换句话说安世半导体头上的那把剑还悬着,什么时候落下来谁也说不准,而且暂停中方CEO职务的法院裁决也还在,这对中国企业来说,依然是颗埋在地里的“雷”。

更让投资者不安的是,这一套操作让荷兰的商业信誉打了折,经济学家罗格·博文德的话说得直白:“这等于告诉全球投资者,合同签了也没用,政治一句话就能推翻。”在全球都讲法治和规则的当下,这样的形象可不是什么加分项。
实际上这次事件也让欧洲意识到一个现实:在全球化的今天,供应链不是某一个国家能随意操控的。你想借政治手段来干预商业运行,不仅难以奏效,还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尤其是像安世这样牵一发动全身的企业,轻举妄动的后果,代价是整个产业链买单。
从头到尾中方没有一声高调宣示,只有一套稳准狠的战术动作,荷兰出招,中国回击,美国转弯,欧洲叫苦,最终中方潇洒离场,留下的是对手的尴尬和反思。

美国原以为能借“穿透规则”把控国际企业结构,结果自己先收了手;荷兰原计划用行政命令制服中资企业,结果被现实打了脸。
这起事件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在全球供应链高度交织的今天,谁掌握生产环节,谁就有话语权,中国没有靠喊口号争取正义,而是靠事实、靠产业链、靠市场反制,一招一式清晰有力,安世事件不是简单的一个企业风波,而是一次中国式博弈的实战展示。

中方没有选择对抗,也没有忍让,而是用规则回应规则,用利益对冲风险。这正是今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新姿态:不退让,不冒进,不激化,稳中取胜。
事件虽然告一段落,但余波还在荡漾,中方走得干净利落,荷兰却要花时间收拾残局,安世只是一个缩影,未来在中欧、中美关系中,这类博弈不会少。但这一次的教训,已经足够深刻,也足够明确:规则不是单方面制定的,合作永远比胁迫更有力量。
参考资料:
荷兰政府宣布:暂停干预安世半导体
中国青年报 2025-11-20
裁决依旧有效!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仍处于受限状态
新浪财经 2025-11-20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