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做出大胆预言。他表示如果不生二胎和三胎,那么50年之后,中国的人口数量锐减到5.8亿,如果真到那个时候,情况非常危险。
而从2022年的到2024年,不断锐减的新生人口数量似乎也印证了郎咸平的担忧,究竟是怎么回事?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发布的《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为这一警示提供了科学支撑,我国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14.42亿峰值后进入下行通道,2065年可能萎缩至12.48亿。
冰冷的统计曲线正在成为现实,2022年人口减少85万,2023年锐减208万,2024年再降139万,三年累计减少超过430万人。
这不仅意味着统计报表上的转折点,更预示着劳动力结构变革、养老体系重构与社会活力重塑的深层挑战。
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954万人,较上年增加52万,终结了连续七年的下滑趋势。广东、青岛、宝鸡等地相继报告出生率回升,上海部分医院产房出现单月分娩量创新高的现象。
不过,1093万的年度死亡人口,让自然增长率仍停留在-0.99‰的负区间,"生不抵死"的局面已连续三年持续。
这种反弹被人口专家解读为多重因素的短期叠加,何亚福等学者指出三重动因。
2023年结婚登记量同比增加84.5万对,积压的婚育需求集中释放;传统龙年生育偏好助推生育计划;疫情期间推迟生育的家庭在2024年进行补偿性生育。
但这样的反弹如同冬日暖阳,难以逆转冰川消融的长期趋势,育龄女性数量十年间减少约4000万,叠加持续低迷的生育意愿,人口负增长已成新常态。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人口结构变化,尤其是90后成为社会中坚时,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大关。
劳动力市场将面临双重挤压,制造业用工短缺与青年就业压力并存,养老金体系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这种结构性转变比总量变化更具深远影响,正在重塑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而年轻人婚恋问题也成为一个社会现象。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很多年轻人选择前往大城市。独自在大城市打拼也造就了他们成为“空巢青年”,几乎什么事情都是独自一人完成。
而空巢青年成为城市常态,年轻人的婚育选择已悄然重构。
上海大学针对3490名年轻人的调研显示,00后群体将婚姻视为自我实现的旅程,90后女性强调共同成长的价值,00后男性则更关注情感的法律承诺。
这和之前的婚恋相反完全不同,新生代已开始书写自己的婚育脚本。然而,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却日益凸显。彩礼也成为现在婚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从相关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在山东部分地区,"三斤三两"彩礼仍是婚嫁标配;浙江宁波等地流行18.8万至58.8万元不等的彩礼档位。
两个人组成家庭,住房更是横亘在婚姻路上的大山,上海新房价格已连续30个月环比上涨,普通家庭购房后往往要背负二三十年的房贷。
生育成本更构成双重压力,调查显示普通幼儿月均花费约2700元,雇佣保姆的家庭则超4000元。
一线城市的养育堪称精细化投入,有的孩子钢琴课单节120元、舞蹈课80元,加上幼儿园年均2万元的支出,月均花费轻松突破5000元。
难怪年轻父母调侃,四脚吞金兽的称号,是尿不湿和培训费垒起来的。不过对于这样的社会现象,国家也出手进行扶持,走出了破局之路。
面对挑战,各地的政策创新正在悄然展开。
湖北天门市2024年推出的生育支持体系颇具代表性,二孩家庭有着2300元生育补助,每月800元育儿补贴,这样的补贴直到孩子三周岁,另外也考虑到了住房问题,给出了6万元购房支持。
而在三孩家庭,可以获得3300元生育补助,每月1000元育儿补贴,安家费用补贴达到了12万。
配套的免费产检、四维彩超等医疗服务,为孕产家庭提供全周期保障。综合计算,二孩家庭最高可获得28.71万元支持,三孩家庭达35.59万元。
真金白银的投入带来切实改变,2024年天门出生人口同比增长17%,终结连续八年下滑态势,2025年上半年继续保持5.6%的增幅。
当地母婴店经营者注意到,奶粉销量环比增长三成,政策的暖意正在转化为市场温度。
但经济支持仅是破局第一步。系统性变革需要多维支撑,时间上也是需要保障,推动男性育儿假落地,探索弹性工作制,缓解职场父母的时间焦虑。
建设社区普惠托育点,将育儿支持融入15分钟生活圈。消除职场生育歧视,减少社会舆论压力,尊重个体选择权。正如受益家庭反馈,购房补贴直接减轻了安家压力,比催生口号实在得多。
郎咸平警示的5.8亿人口虽是极端推演,但连续三年的人口负增长提醒我们,人口趋势一旦形成便具有长期惯性。展望未来时,看到的不仅是劳动力数量变化,更是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命题。
天门的实践犹如星火微光,二孩家庭拿到购房补贴,新生儿父母享受免费产检,冰冷的统计数据开始有了温度。
这些探索证明,生育意愿需要培育的土壤,这土壤由经济支持、社会包容与制度保障共同构成。
破解人口困局没有简单答案,但有清晰路径,通过多方分担降低婚育成本,通过制度创新平衡工作家庭,通过文化进步消除选择焦虑。
在我们逐步移开彩礼大山、填补托育洼地、架设职场家庭平衡木时,新生命的欢声笑语终将汇聚成社会发展的澎湃动力。
人口问题的答案不在预测模型里,而在每个家庭的实际选择中。今天在政策清单上增加的每项支持,在社区建设的每个托育中心,在职场消除的每个歧视壁垒,都在为未来积蓄希望。
年轻人敢生孩子、养好孩子的笑容越来越多时,那个5.8亿的预言终将成为警醒而非宿命。
郎咸平:如果都不生二胎、三胎,50年后中国人口将变成5.8亿,很可怕——河山锐新闻2025-04-24
2024年我国人口总量比上年减少139万人,出生人口为954万人较上年增加——新浪财经2025-01-17
从80后到00后:2024年青年婚恋观念的代际差异与社会影响——新京报2024-07-31
海报时评丨“空巢青年”标签背后的理想与现实——海报新闻2024-04-19
湖北天门推生育激励政策,三孩家庭最高可享35.59万元补贴——金融界2025-08-13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