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大跳水!
地素时尚营收连续暴跌16.23%,连以往让白领疯狂的“女装一姐”也卖不动了,这个曾以明星同款起家的国牌,如今关店147家、主品牌市占率直线下滑。
谁能想到,中产衣橱里的压箱底,如今在二手市场都要对半砍价?
是品牌模式失灵,还是整个消费心态变了,这曾经叱咤风云的商业神话,迎来了它支离破碎的现实时刻。
这几年的确很有点魔幻。
地素时尚这个独特的女装品牌,原本是许多圈层里职场女生的炫耀资本。
刚上市那阵子,开的发布会挤满了媒体、明星,铺天盖地都是“杨幂同款”“白领必买”的热搜。
没人会想到6年过后,这个品牌会在商场大打折扣、专柜柜姐有一搭没一搭地刷手机、二手平台全新带吊牌的衣服还得一降再降。
这种下坡,更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消费地震,谁都逃不了。
地素靠的是什么?
说到底,是中国那一代都市女性的“精致执念”托起来的时尚神话。
马瑞敏,这个出身设计师的温州女人,90年代在小巷店铺开出第一家门店,后来把家族搬到上海,组建了今天这个帝国。
她最懂中国女性——既要有腔调、也要能战斗,穿着得体还能出众。
那时候大家还争着抢DAZZLE今年的新款,买到就是朋友圈话题。
杭州投行林女士说得特别直接——穿地素的日子,就是“职场版《欢乐颂》本迪上身”,一衣多穿、社交与办公都能拥有底气。
而地素的真正爆发,是吃准了明星效应。
签了杨幂,拉动唐嫣、刘诗诗跟风穿,明星同款卖得飞起。
2018年上市,当天股价直冲44%的涨幅,简直像梦一样。
鼎盛时期,地素的年营收将近30亿,论样板,那是国内女装行业妥妥的商业教材:线下直营稳打稳扎,设计风格既高调又不失分寸,把中国职场女人的美和面子全包进去了。
但神话终有坍塌那一刻。
过去三年,地素的数据确实不太好看。
2024年,营收同比暴跌16.23%,员工也不是没感觉出来紧张气氛,主品牌DAZZLE门店一年间净减少77家,总体减少147家。
以前的新款几千块大家咬咬牙也会买,现在天猫618榜单,d’zzit都只能排到第14,连DAZZLE都掉出前20——这种冷清,和以往站柜台买到断货的盛况不可同日而语。
最大亮眼的变化,其实是在二手市场。
咸鱼、朋友圈、各大二手平台,地素衣服“打骨折”的是真实写照。
全新带吊牌也要对半砍,卖家求爷爷告奶奶地降价,只为能把过季或者冲动购入的衣服出掉。
有些人曾感慨,以前地素的经典款可是“衣橱硬通货”,现在连撑门面都未必排得上优先级。
为什么会这样?
核心原因其实很赤裸:一代消费者的心态在变。
2015年前后,大家热衷于“用穿着证明一切”,衣服的标签就是人生标签。
但疫情后的几年里,失业率高、经济压力大、朋友圈炫耀退潮,越来越多人觉得“精致穷不如稳稳有存款,衣服不如生活本身重要”。
衣着需求开始追求舒适感、性价比。
清新简单的Cleanfit、都市松弛风,正好“轻奢精致”的朴素崇拜一招毙命。
品牌本身的问题其实也挺明显。
地素依然坚守着高单价与复杂剪裁,主力产品的定价上千块,但对比快时尚品牌(ZARA、UR)和转型中的竞品(比如MO&Co.),在线上渠道上落后一大截。
如今,线上营收只占17%,线下却要承担高流量、高房租的巨大压力。
开店多的时候觉得自己手握优质渠道,等到商场人流骤减、直播带货崛起的时候,又显得像被困在时代缝隙里的巨兽——动弹不得。
反观同行们,动作一个比一个灵敏。
MO&Co.很早就调了策略,搞明星联名,和SUNNEI、Reebok玩联名款,抖音直播带动线上销售飞涨,线上收入占比拉到30%。
再看ZARA,“关小店、开大店”,线上线下协同,还把南京旗舰店扩到了2500平米;人家抖音直播涨到净利润新高。
Coach也从品牌困境里爬出来,用AI定制手袋、区块链溯源、社交媒体全面渗透,成为轻奢全球逆势榜单里的前十。
轻奢女装的难题绝不只是地素一家。
Michael Kors、潘多拉这些国际大牌也亏损严重,Capri集团中国市场关门撤店。
潘多拉因为材质和售价不符,在二手市场贬值比地素还狠。
问题的根源——全行业都遭遇消费降级和观念变化,不解决这些,品牌再努力都难免尴尬。
当然,地素也不是一点努力不做。
对标流行趋势,它推了环保系列“loveREcreates”,搞了公益联名WWF熊猫。
然而下面评论都说,“环保营销就是换块布贴新标签”,实质创新没跟上,受众依然觉得无感。
线上渠道最近才提速,新天地的旗舰店主打全渠道会员运营,也尝试拥抱年轻人。
但这一切,能不能把地素从危局里拉出来,还真不好说。
看到地素今天的处境,我时常会想,品牌的靠山从来只是一时,消费心态才是水流。
市场最大的变化永远不是对手做了什么,而是人们内心那道闸门一旦换了方向,之前积累的优势就有可能一夜归零。
这也提醒每一个商业从业者:对“趋势”的敏感和适应,其实才是品牌生命线。
以往我们理解品牌故事,总觉得是“百战市场而不倒”。
但现实是,有时候摔跤根本不需要对手出手,只因为风一变、人心一动,神话就成了黄昏。
“当体面生活的定义,从穿什么牌子变成有多少存款”,过去所有“职场轻奢经济学”也随之崩塌。
白领女生的包和衣服未必是投资品,品牌造神结束,新的价值主张才刚刚开始。
看地素的故事,有几份遗憾和惋惜,但更多是行业人的警醒。
品牌要做的不是不断地哄抬价格、炒“精致”设计,而该及时觉察消费者到底变了没有。
比起让消费者适应品牌,永远更难的是,品牌怎样真正理解并快速回应他们的需求和偏好。
少点自恋,多点诚意,也许还有翻盘机会。
商业的江湖没有常胜将军。
数字化转型、创新渠道、设计创新,这些听上去早已烂大街的词,却是每个品牌不得不问自己十遍百遍的问题。
今年一季度,虽然地素营收同比再跌10.9%,但现金流的数据倒略有改善,也说明改变的空间并非毫无希望。
或许只要醒得够快,女装老大还可以找到一条新路,哪怕从头再来,也值得期待。
最后,回看如今挂在折扣区的地素裙装,难免感叹:过往的消费热潮褪去后,才敢直面自己的真实。
这世界从不会为退场者停下节奏,谁更懂人心,谁就是下一个新故事主角。
你怎么看现在的地素,或者你有哪些“衣橱硬通货”的亲身经历?
一起聊聊,说不定下一个逆袭案例,就诞生在你我的生活里。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