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美国是想靠“掐脖子”把中国芯片产业拖进泥潭,结果没想到,这一招反倒逼出了中国科技企业的集体觉醒。
9月,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公开场合罕见表态,对中国企业拒绝采购其“特供版”芯片表示“非常失望”。
这不是一句情绪化的发牢骚,而是美国芯片巨头对市场现实的无奈回应。中国不再等,也不再赌,干脆利落地转向自主芯片。
这场拒买潮,不只是一次市场选择,更是一场战略转身。
这场“芯片风波”要从美方的反复操作说起。2025年4月,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再次升级对华芯片出口限制,点名禁止英伟达向中国出口高性能AI芯片,最典型的就是H100系列全面封杀。
紧接着,美国商务部又在7月突然“松口”,批准英伟达出口阉割版H20芯片,并附加了苛刻条件:性能必须大幅缩水,而且中国市场销售所得需上缴15%的所谓“技术税”。
看上去像是放了一道“高墙开小窗”的政策,其实就是一个“软刀子”——不给你断货,但给的是“缩水货”,还要多付钱。
H20芯片在规格上远逊于H100,算力大幅下降,功耗却没降多少,价格还居高不下。更让中方企业警惕的是,这类“特供芯片”存在潜在安全隐患。
中国监管机构曾约谈英伟达,要求其提供芯片后门检测与信息安全合规材料。面对含糊其辞的回应,国内头部科技企业决定:干脆不买了。
许多大型公司直接叫停了H20芯片的采购订单。英伟达原本寄希望于中国市场的“变通出口”计划就此泡汤,最终在8月底通知供应链暂停H20的生产计划。
与此同时,另一款“特供”产品RTX 6000D也遭遇冷遇,上架即滞销。
表面看是市场反应,其实背后藏着中国技术路线的彻底转向。
在美国政策朝令夕改、产品缩水还涨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彻底断了“幻想”,开始把“国产替代”从口号变成了行动。
美国的封锁没能拖慢中国的脚步,反而逼出了更多的技术突破。华为在2025年发布的昇腾910B芯片,已经在多个AI训练场景中跑出了与H100相当的性能表现。
最新型号910C更是将功耗控制、算力密度进一步优化,显示出国产芯片在高端AI计算领域的潜力不容小觑。
硬件之外,中国在软件生态上也开始“补短板”。
过去,“英伟达芯片+CUDA平台”几乎垄断了AI训练生态,如今国产软硬件协同组合正在为本土AI公司提供新的选择。
数据显示,2025年下半年,昇腾芯片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150%,其中大部分流向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和科研机构。
字节跳动在北京数据中心新部署的AI集群,已经全面采用国产芯片架构;阿里云也已将昇腾芯片列入战略部署清单。
这不仅仅是“替代”,更是一种“自立”。
不少行业人士指出,中国科技企业已经不再盯着“美国厂商放不放货”,而是将研发重心真正转向国产平台。采购策略也从“能买就买”变为“能不用就不用”。
在全球供应链持续动荡的大背景下,中国还通过加强对稀土等关键原材料的出口管控,反制部分对华科技制裁手段。
换句话说,中国的态度已经很明确:这场芯片争端,不打算再等美国“松绑”。
对英伟达这样的美国芯片巨头来说,中国市场曾是“业绩发动机”。
过去几年,英伟达在中国AI服务器、数据中心市场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市占率一度高达95%。如今,这一数字已经跌破50%,而且还在持续走低。
面对这样的下滑趋势,英伟达CEO黄仁勋在9月的媒体发布会上公开表示:“我们对中国市场的变化感到失望。”
这句话不止是情绪,更是一种警告。他指出,美国政府的出口限制政策正在“破坏芯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直言“封锁政策加速了中国的自主创新”。
事实上,英伟达并不是唯一一个受伤的。整个美国芯片产业链都在承受“战略误判”的后果。
美方本想通过卡脖子限制中国技术发展,却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没有哪一个国家愿意永远被人牵着鼻子走。
更致命的是,美方政策的反复与不确定性,正在消耗其在全球科技市场的“信用资源”。过去,很多中国企业即使使用美国技术产品,也会考虑长期合作的稳定性。
但如今,面对一个随时可能“变卦”的供应国,中国企业很难再建立起安全感。
这种不信任感,正在迫使中国企业从“被动依赖”转为“主动脱钩”。这不是一时情绪,而是现实判断。用业内人士的话讲:“哪怕他们明天说放开限制,我们也不会再买账了。”
芯片产业向来是全球高度协同的典型,牵一发动全身。美国的封锁策略不但没有形成全球共识,反而刺激了更多国家对“技术单一依赖”的反思。
欧盟出台“芯片法案”,加码本地制造;韩国宣布扩大对国产存储和逻辑芯片的扶持力度;日本也在重启老旧制程的研发计划。
而中国,正在成为这场重构中的重要一极。
过去,中国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主要扮演“制造工厂”和“消费大户”的角色。现在,这一定位正在被重写。
无论是从设计、制造到应用场景的落地,还是从基础研发到生态构建,中国都在加速补课、快速追赶。
2025年,中国高端芯片的国产化率已从疫情前的不足10%提升至超过30%。虽然与全球领先水平仍有差距,但这种增速本身,已经足够令全球同行重新评估中国芯片产业的潜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再试图“靠购买赢得技术”,而是开始“靠技术赢得市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转变。
英伟达“特供芯片”在中国市场的失利,不是偶发事件,而是中美科技博弈深水区的缩影。
美国封锁政策的反噬效应已经显现:中国芯片不但没被压垮,反而走上了更坚定的自主之路。
黄仁勋的“失望”,其实是整个美国科技产业对“错误判断”的代价提醒。封锁、打压、限制这些战术手段,终究挡不住一条技术自立的道路。
未来的芯片竞争,将不再是某一两项技术的单点比拼,而是整个生态系统、供应链韧性和创新能力的系统性对抗。
而在这场长期博弈中,中国已经不再是看客,而是参与者、竞争者,甚至是引领者。
取消限制?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中国芯片,已经不打算回头。
参考资料:
黄仁勋最新回应——2025-09-18 10:12·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