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肠题凑背后的生死轮回

◎河森堡

这两天,我在一个西汉王陵遗址拍摄节目,过程中忍不住感慨,咱们确实在一个千年尺度的轮回中汲取到了教训。

图片中的这个布置叫黄肠题凑,位于北京大葆台遗址,是汉代最尊贵的葬制。具体来说,汉代贵族事死如事生,需为死者建造规模宏大的陵墓,若死者为诸侯王级别的顶级贵族,工匠会砍伐巨量的柏树,将柏木去皮,并切割成长方形的木条,这叫“黄肠”。切割好的“黄肠”,较细的那端叫“题”,将“题”朝向墓室内侧整齐码放,叫“凑”。大白话来说,“黄肠题凑”就是“把去皮切割好的柏木条朝内整齐码放”。码放成什么样?就是图里这样——“黄肠”木条码得横平竖直,犹如宫殿围墙,乃是为身份高贵的死者在棺椁四周另造一个官邸。

“黄肠题凑”是古代棺椁葬制发展到极限的产物,大葆台遗址的“黄肠题凑”,共用15880根柏木条;山东定陶西汉墓的规模更大,所用木条多达20994根。

这种葬制对木材的挥霍甚巨,林木资源恢复周期长,根本禁不起各地诸侯这么挥霍,以至于到了东汉,这一葬制传统已经难以为继——中山简王入葬时建造“黄肠题凑”,搜集了三个郡的木材都还不够,于是征召更多民力去加工和运输木材,乃至波及六州十八郡。可见当时贵族为了掠夺日渐枯竭的林木资源,已经到了歇斯底里丧心病狂的程度。

事实上,“黄肠题凑”的兴建,只不过是两汉及后世王朝攫取自然资源的一个缩影。

上古时期,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曾是一片郁郁葱葱,有着大片森林、草地和灌木,完全不像我们后世印象中风沙漫天、黄土蔽野的样子,就连流经的黄河都是清澈的。及至两汉,人口压力激增,为了兴建陵墓和其他各类工程,大片森林被砍伐夷平,土地也被纷纷开垦为农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侵蚀,黄河含沙量剧增以致由清转浑,西汉末年甚至夸张到了“一石水而六斗泥”的程度。这在后世造成了连绵不绝的生态灾难。

黄河含沙量大,下游的淤泥就多;淤泥多,河床就会被不断抬高,河槽相对就浅,水量大时,河水就会决溢而出,四散奔流,吞噬席卷沿途的一切,死难无数民众。这使得在后世两千年的王朝交替中,黄河和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近乎共轭的生死轮回。

随着人口不断增多,生态环境被破坏得愈发严重。东周秦汉之际,黄河平均37年才决口一次。等到了清朝时,全国人口破4亿,黄河恨不得每7个月就决口一次。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黄河母亲一开始只是偶尔发飙,到后来几乎就没有正常的时候,整日披头散发怒吼连连,着实是被其不加节制的子孙气到了。

好在,随着技术进步和观念转变,中国终于走出了人口和黄河之间两千多年来的生死轮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历史   生死   黄河   柏木   木条   后世   西汉   棺椁   人口   死者   遗址   王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