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软件制造商 Figma Inc. 在其备受瞩目的首次公开募股(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中迎来了天胡开局。该公司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首日,股价从 IPO 定价的 33 美元飙升至收盘时的 115.50 美元,涨幅超过 250%,创下了近三十年来美国市场上融资超过 10 亿美元公司的最大首日涨幅纪录。
一场远超预期的资本市场首秀
根据交易数据显示,Figma 此次 IPO 的发行价定为每股 33 美元,这本身已经处于其早前提高后的定价区间的上限。然而,资本市场的热情显然远远超出了这一数字。在周四的交易日中,Figma 的股价开盘即跳升至 85 美元,盘中一度触及 107 美元的高位。截至当天收盘,其股价稳稳地收于 115.50 美元,较发行价飙升了惊人的 250%。这一成绩,也创下了近三十年来,美国市场上融资规模超过 10 亿美元的公司中,上市首日涨幅的最高纪录。
图丨Figma 上市首日股价变动(来源:Bloomberg)
首日的疯狂交易将 Figma 的市值推高至约 563 亿美元,如果计入员工期权和受限股票单位等,其完全稀释后的估值更是超过了 650 亿美元。远超其 IPO 时约 193 亿美元的估值,更是数倍于 2022 年 Adobe 曾提出的收购价。
当时,软件巨头 Adobe 计划以约 200 亿美元的“天价”收购 Figma,但该交易最终因面临多国监管机构的巨大压力而终止。如今,仅仅过去一年多,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给出的估值,几乎是当初 Adobe 出价的三倍。这无疑是对 Figma 选择独立发展道路的最高褒奖,也让 Adobe 支付的那笔高达 10 亿美元的“分手费”显得不那么昂贵,反而更像是一笔加速 Figma 独立发展的战略投资。
图丨相关公告(来源:Figma)
Figma 在此次 IPO 中共发行 3,693.7 万股 A 类普通股,其中公司直接发行 1,247 万股,筹集资金约 4.11 亿美元,而现有股东出售 2,446 万股,套现约 8.07 亿美元。整个 IPO 过程显示出投资者对 Figma 的强烈需求,据报道认购倍数超过 40 倍,超过一半的订单最终未能获得股票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 IPO 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是非营利组织马林社区基金会(Marin Community Foundation),该基金会出售了 1,340 万股股票,套现约 4.41 亿美元。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Dylan Field 的持股价值约为 60 亿美元,这位 32 岁的企业家也因此成为科技界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之一。
从设计师的“秘密武器”到产品团队的协作中枢
Figma 的故事始于 2012 年,由两位美国布朗大学的学生——Dylan Field 和 Evan Wallace 共同创立。在接受了由硅谷传奇投资人 Peter Thiel 设立的“蒂尔奖学金”(Thiel Fellowship)后,毅然选择辍学创业。该奖学金旨在鼓励有潜力的年轻人跳出传统教育框架,直接投身创新事业。
图丨年轻的 Dylan Field(右)和 Evan Wallace(左)(来源:Medium)
Figma 的诞生,精准地切入了当时设计软件行业的一个核心痛点:协作。在 Figma 出现之前,设计师们普遍使用像 Adobe Photoshop 或 Sketch 这样的本地桌面软件进行工作。团队协作的流程通常是,设计师完成一个版本的稿件后,需要将庞大的源文件通过邮件、网盘或即时通讯工具发送给产品经理、工程师和决策者。其他人查看后提出修改意见,设计师再进行修改,然后重复整个流程。这个过程不仅效率低下,而且版本管理混乱,沟通成本极高。
Figma 的革命性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构建于云端,并将“实时协作”作为其产品的灵魂。它是一款完全基于浏览器的设计工具,用户无需下载和安装任何软件,只需一个 URL 链接,就能像使用谷歌文档(Google Docs)一样,让多位设计师、产品经理和工程师同时在同一个设计文件上进行查看、评论甚至编辑。这种“多玩家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设计工作流,将原本孤立、线性的流程,转变成了开放、并行的网络化协作。
图丨Figma 的设计功能(来源:Figma)
凭借其卓越的协作体验和相对较低的入门门槛(Figma 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免费版本),它迅速在设计师社群中获得了病毒式的传播,成为许多设计师和设计团队的“秘密武器”。这种以产品为驱动(Product-Led Growth)的增长模式,让 Figma 在没有投入巨额营销费用的情况下,实现了用户规模的快速扩张。
然而,Figma 的野心并未止步于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设计师工具”。尤其在 AI 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产品开发团队内部不同角色之间的界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打破和重塑。Figma 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并以此为契机,为设计软件的未来指明了一个清晰的方向:那将是一个更加广阔、整体化、一站式的(expansive、holistic、turnkey)解决方案,其核心不再仅仅是设计工作本身,而是整个产品的“工作流”(workflows)。
公司首席产品官 Yuhki Yamashita 分析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必须认识到角色边界正在变得模糊的世界里。”他说道,“因此,我们不能再说‘嘿,只有某一种特定的人群或目标受众是重要的’,我们必须专注于他们正在从事的‘活动’——而那个活动,就是构建和设计产品。”
这种从关注“特定人群”(persona)到关注“核心活动”(activity)的转变,意味着 Figma 的战略目标,是从服务“设计师”个体,全面转向赋能整个“产品团队”的端到端工作流程。其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任何一个成功的软件公司,都希望能尽可能多地掌握用户从头到尾的工作流程,因为这是留住用户的最佳方式。在这个赛道上,从行业巨头 Adobe 到新兴力量 Canva,每一家公司都在通过产品线的延伸,试图实现这一目标。
这一战略转型体现在其不断丰富的产品矩阵上。除了核心的设计工具 Figma Design,公司相继推出了在线白板工具 FigJam,用于团队进行头脑风暴和流程梳理;推出了 Figma Slides,让团队可以直接在熟悉的环境中创建和演示幻灯片。而进入 2025 年,Figma 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出了四款融入了 AI 技术的新产品:
图丨Figma Buzz(来源:Figma)
这一系列动作清晰地表明,Figma 正试图覆盖产品开发的全生命周期,从最初的创意构思(FigJam),到界面设计(Figma Design),再到原型开发(Figma Make)、网站发布(Figma Sites)和市场营销(Figma Buzz)。公司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多产品、跨职能的综合性平台。Yuhki Yamashita 对媒体表示,“我们正努力填补从想法到最终产品之间的所有空白……如果我们能欢迎更多人参与到这个流程中,并让他们每天都依赖 Figma 进行工作,那将是我们最理想的状态。”
这一战略的成功,直接反映在公司的财务数据上。根据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Figma 在 2025 年第一季度实现了 2.28 亿美元的收入和 4,490 万美元的净利润(甚至 Figma 经调整后的毛利率高达 92%),同比增长率高达 46%。在许多软件公司仍在为盈利而挣扎的背景下,Figma 已经展现出“名利双收”的强大实力。同时,其数据显示,目前约三分之二的用户是非设计师角色,这证明其“破圈”战略已见成效。
后 Adobe 时代:Figma 的野心与资本市场的认可
重新审视两年前那场失败的收购,它对 Figma 而言,或许是一次因祸得福。Adobe 的收购要约,在客观上为 Figma 的战略重要性和市场地位进行了一次权威背书。它向整个市场宣告,这家公司已经成长为足以让行业霸主感到威胁并愿意付出巨大代价的颠覆性力量。而监管机构的介入,虽然终止了交易,但也从侧面保护了市场的竞争和创新活力,给了 Figma 独立成长的机会。
如今,手握 IPO 募集的资金和 Adobe 支付的 10 亿美元“分手费”,Figma 拥有了更加充足的弹药来执行其宏大的增长计划。根据其招股书的描述,公司的增长战略主要围绕五大支柱:
1. 保持快速的产品创新步伐: 持续投入研发,特别是 AI 领域,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用户需求。
2. 转化用户: 将庞大的免费用户群体,更有效地转化为付费客户。
3. 深耕存量客户: 鼓励现有客户采用更多的 Figma 产品,提高单个客户价值。
4. 拓展国际市场: 进一步扩大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版图。
5. 寻求并购机会: 在适当时机通过并购来快速获取技术、人才或市场份额。
CEO Dylan Field 在致投资者的信中坦言:“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高效的业务,但我们的首要目标并非效率,而是通过支持设计师快速变化的需求来实现长期增长。”这番话表明 Figma 将持续在产品和技术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投入,即使这可能在短期内影响其利润率。对于 AI,Field 也承认,这在短期内可能是对效率的一种“拖累”,但从长远看,这是必须抓住的未来。
图丨Dylan Field 致投资者信(来源:Figma)
Figma 的成功上市,也为整个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 软件即服务)行业,特别是那些拥有强大产品力、清晰盈利模式和高增长潜力的公司,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它证明了,即便在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资本市场依然愿意为真正优质、稀缺的资产支付高昂的溢价。
不过对于 Figma 而言,上市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正如 Field 所说:“现在公司已经上市,我们必须继续冲刺,努力推进,不能让公开市场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在人工智能重塑设计行业的关键时刻,这家曾经颠覆设计协作的公司,现在需要证明自己能够在新的技术浪潮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参考资料:
1.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7-31/figma-ipo-brings-value-near-20-billion-from-failed-adobe-deal
2.https://www.figma.com/blog/figma-ipo-founder-letter/
3.https://www.fastcompany.com/91377945/figma-ipo-why-figmas-future-success-doesnt-rely-on-designers
运营/排版:何晨龙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