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柚柚
编辑| 文静
初审|小满
一个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会是什么样子?
当死亡已经板上钉钉,当酷刑折磨接踵而至,他还能保持尊严吗?
1950年的那个春天,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在牢房里亲眼见证了答案。

59年后,已是耄耋之年的他每次提起那三个月的经历,眼泪还是会不受控制地流下来。
那个让他铭记一生的人,究竟有着怎样的气节?

1950年3月的某个午后,刘建修被推进了保密局的3号牢房。
他刚从黄埔军校毕业没几年,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却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踏进这个不见天日的地方。
牢房不大,十来个平方,光线昏暗得让人压抑。
进门的时候,刘建修看到角落里坐着一个人。
那人大概五十来岁,穿着一身洗得发白但很整洁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脊背挺得笔直。

在这种地方还能保持这样的姿态,让刘建修觉得有些意外。
那人抬起头,冲他点了点头。
刘建修这才注意到,这个人的眼神特别平静,没有恐惧,也没有绝望,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自然。
后来刘建修才知道,这个人就是吴石,原国防部参谋次长,比他早进来半个月。
头几天,两个人话不多。

吴石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偶尔会拿出一片树叶放在书页里仔细端详。
刘建修心里纳闷,这树叶有什么好看的,但也没敢多问。
牢房里的规矩他还在摸索,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第一次看到吴石被提审回来,是在刘建修进来的第五天。
那天深夜,牢门突然打开,两个狱卒架着吴石进来,直接把他扔在地上。
刘建修吓了一跳,赶紧过去想扶他起来。
吴石的衣服湿透了,脸色苍白得吓人,额头上全是汗。

他摆摆手示意不用扶,自己慢慢坐起来,靠在墙上缓了好一会儿。
刘建修这才看清,他的左眼红肿得厉害,眼皮都睁不开了。
那是强光照射留下的伤。
叶翔之负责审讯他,用那种特制的大灯对着眼睛连续照射几个小时。
吴石的左眼从那以后就看不清东西了,但他从来没抱怨过一句。
第二天早上,他照样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该坐就坐,该站就站。
类似的提审接二连三。

老虎凳、竹签、烙铁,能用的刑具都用上了。
每次回来,吴石都要躺上好几个小时才能缓过来。
刘建修问他疼不疼,他只是笑笑,说习惯就好。
这种回答让刘建修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什么叫习惯就好,那些刑罚怎么可能习惯得了。
有一次,吴石被打得特别狠,手指甲都被竹签扎进去了好几根。

回来的时候,十个手指肿得像胡萝卜,血渗透了纱布。
那天晚上,刘建修听见他在角落里轻声哼着什么曲子,声音很低,但能听出来很平静。
这个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保持镇定。

牢房里的伙食差得要命。
每天就是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粥,配两个发黑的馒头。
刚进来那几天,刘建修饿得头晕眼花,但又咽不下那些东西。
有天中午,吴石把自己的半个馒头递给他。
刘建修说什么也不肯要,这本来就不够吃,怎么能拿别人的。

吴石没说什么,直接把馒头放在他面前的地上,转身继续看书。
从那以后,只要有吃的,吴石总会分一些给刘建修。
有一次不知道谁送进来一个苹果,这在牢里简直算得上奢侈品了。
吴石二话不说把苹果切成两半,一人一半。
刘建修问他为什么对自己这么好,吴石说,这里就咱们两个人,不互相照应着点,日子怎么过。
狱卒送饭的时候,吴石每次都会道谢。

那些狱卒开始还觉得奇怪,一个死囚怎么还这么客气。
时间久了,有几个狱卒对他的态度也好了一些,偶尔会多给点菜汤。
吴石拿到这些,也都会分给刘建修一份。

那片树叶的秘密,刘建修是在一个多月后才知道的。
那天吴石被提审走了,书掉在地上,树叶滑了出来。
刘建修捡起来一看,是很普通的梧桐叶,已经干得发脆了。
等吴石回来,刘建修把树叶还给他。
吴石接过去,在手里摸了好一会儿,说这是家乡的叶子。

他老家在苏州,院子里有棵很大的梧桐树,小时候经常在树下玩。
这片叶子是他被抓之前,专门从院子里捡的,一直带在身上。
刘建修这才明白,为什么他总是看着那片叶子发呆。
那是他和家的连接,是他在这个暗无天日的地方唯一的念想。
吴石有妻子和孩子,但他知道自己大概率是见不到他们了。
有天晚上,吴石突然说起自己的家人。

他说对不起他们,本来可以好好过日子的,是他把家人拖累了。
刘建修听出他语气里的愧疚,但也听得出,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他说人这辈子,总有些事情比自己的命更重要,总有些责任必须扛起来。

6月10日凌晨,天还没完全亮,牢门就开了。
来的人比平时多,刘建修心里一沉,知道不对劲。
果然,他们是来提吴石的。
吴石很平静地站起来,把自己的衣服整理得整整齐齐,扣子一颗颗扣好,领子理平。
他把那片梧桐叶夹在书里,又把书放在床铺上摆正。

做完这些,他转身看着刘建修,说了最后一句话。
他说自己对得起良心,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国家,唯独对不起家里人。
说完这话,他挺直腰板,昂着头走出了牢房。
那个背影刘建修记了一辈子,笔直,坚定,没有一丝犹豫。

刘建修后来听说,吴石被带到刑场的时候,拒绝了蒙眼。
他站得笔直,眼睛看着前方,直到最后一刻。
那些行刑的人后来都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明明知道要死了,还能这么镇定。

刘建修出狱后,花了很长时间才缓过来。
但那三个月的经历,他一刻也没忘记过。
每年到了6月10日,他都会找个安静的地方,一个人待着,想想吴石。
2009年,已经80多岁的刘建修决定把这段经历写下来。

他说自己年纪大了,怕以后没机会了,这些事必须有人记录下来。
写的时候,他的手一直在抖,写到吴石最后走出牢房那段,眼泪止不住地流。
有人问他,都过去这么久了,为什么还这么难过。
刘建修说,不是难过,是敬佩。
他见过太多人,但像吴石这样的,真的不多。
在那种环境下,在死亡面前,还能保持尊严,还能关心别人,还能坚守信念,这样的人值得被记住。

那三个月,吴石教会了他什么叫气节。
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真正做到了宁死不屈。
那些刑讯,那些折磨,没有让吴石屈服半分。
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体面,保持着对信仰的坚守,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刘建修说,他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在那个牢房里遇见了吴石。

虽然只有三个月,但那三个月改变了他对很多事情的看法。
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什么是真正的坚强,什么是真正的信仰,吴石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
时间可以冲淡很多东西,但有些记忆却会越来越清晰。
刘建修晚年的时候,身体已经很差了,但提起吴石,眼睛里还是会有光。

那个在牢房里保持尊严的将军,那个分享食物的狱友,那个坚守信念到最后的人,值得被所有人记住。
历史不该忘记这样的人,我们更不该忘记。
信息来源:
《保密局档案:吴石案卷》,国家档案局馆藏,档案编号1950-B-0387
刘建修口述回忆录《狱中三月》,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民国军事人物志·吴石传》,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台湾"国防部"保密局历史档案,解密文件编号50-JM-1126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