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世界局势急剧变化,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半,欧洲安全格局长期动荡。联合国难民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欧洲难民人数首次突破1.25亿,欧盟各国因乌克兰危机加剧移民管控,经济压力持续加码。
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全球油价年内涨幅超过14%,国际金融市场频繁波动。全球地缘安全风险指数处于近十年高点。
短短一周,美国和乌克兰的对华政策发生重大转折,泽连斯基对中国企业挥下“制裁大棒”,这一连串动作背后,折射出各方博弈新动向。
7月初,美国白宫政策大幅转向。特朗普政府原本暂停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外界普遍解读为美国“战略收缩”,试图将重心转向亚太地区。
美国防部一度搁置了对乌克兰的“爱国者”防空系统和高精尖无人机等武器供应,基辅方面倍感压力,乌军在顿巴斯和哈尔科夫等多条战线出现兵力、装备紧张。
仅过数日,特朗普团队突然宣布恢复对乌援助。白宫声明,美方将继续为乌克兰提供“爱国者”防空系统、数万套反无人机装备及多型自杀式无人机。
泽连斯基随即高调表示,乌克兰将在美国支持下获得“数十万架无人机”,并将以新技术应对俄军前线压力。美乌军事合作的重启,提振了乌克兰的士气,也引发了俄方的高度警惕。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紧随美国政策调整,迅速签署总统令,对5家中国公司实施制裁。乌方称,这些中企与俄罗斯有贸易往来,或在俄军无人机设备中发现了相关企业的零部件。
乌克兰外交部同步发布制裁声明,宣称将阻止被列制裁名单的中企参与乌克兰战后重建、能源、交通等所有重大项目。
乌克兰并未给出明确证据,相关指控主要是配合美国舆论,呼应西方对中国科技企业“涉俄贸易”的指责。这一连串动作,被外界视为乌克兰向美国“表忠”的最新表现。
自俄乌冲突以来,乌克兰外交决策时常与美国步调高度一致,泽连斯基政府一度被质疑缺乏自主性。此次制裁动作,恰逢特朗普团队“回头挺乌”,外界普遍解读为乌克兰主动“表态”,以稳固美乌联盟。
乌克兰政府近期还对驻外机构进行重大调整。泽连斯基撤换了驻美国大使马尔卡罗娃,理由是其与特朗普政敌来往密切。
在美国总统换届、党派博弈加剧背景下,乌方频繁调整驻美外交团队,意在化解与特朗普团队的隔阂。乌克兰媒体普遍认为,泽连斯基希望借此向白宫和国会释放善意,强调乌克兰对美“一心一意”。
乌克兰制裁中国公司,成为其向华盛顿“表态”的直接方式。部分乌克兰智库和官员私下承认,制裁更多是“政治姿态”,实际经济影响有限。当前乌克兰对美战略依赖度极高,泽连斯基深知,“讨好”美国才是政权稳定的关键。
俄乌前线持续焦灼。6月底,俄军大规模增兵哈尔科夫、扎波罗热和卢甘斯克,乌军伤亡和装备损失增加。
俄方不断强化对能源、交通枢纽的打击,乌克兰多地电力、供水、基础设施多次瘫痪。乌政府内部对战局前景不乐观,社会不满情绪升温,部分城市爆发小规模抗议。
乌克兰此前曾试图对库尔斯克等俄边境地区发动反攻,但实际效果有限。多名乌军高级将领承认,缺乏高精尖装备和防空系统,是乌军作战能力受限的重要原因。
俄军新一轮火力打击,对乌克兰工业区、弹药库、交通线造成重创。泽连斯基的对外动作,被认为是为国内困境“找出口”,通过对华制裁等“强硬”措施,试图转移社会矛盾和媒体焦点。
乌克兰高调在国际媒体炒作“中企零部件出现在俄无人机”,缺乏第三方权威技术鉴定。专家分析,西方对中国企业的“涉俄贸易”指责,更多是出于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目的。乌克兰配合美方舆论节奏,实际是“借刀杀人”,希望借助外部压力稳住自身援助渠道。
乌克兰此次对中国企业的制裁措施,主要是禁止相关中企参与乌克兰战后重建、能源、交通等经济领域项目。
乌克兰媒体报道,被制裁的五家中国企业,涉及新能源、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乌方强调,今后将对所有“涉俄”中企实行“零容忍”。
当前乌克兰战后重建资金极度短缺。5月,世界银行发布报告称,乌克兰基础设施重建需求超过5000亿美元,欧盟与美国多次承诺提供资金,但实际到位进度缓慢。
国际资本普遍对乌克兰市场缺乏信心,投资额度远低于预期。乌克兰经济部数据显示,自2022年底起,乌克兰外资流入同比下降近30%。
中国企业对乌克兰重建投资始终保持谨慎。多家中国央企、工程公司对乌克兰重建市场兴趣有限,对乌克兰政治、金融、法律环境表达疑虑。
马达西奇事件至今未有妥善解决,乌方拖欠中企巨额资产,造成双方信任危机。中国商务部多次提醒企业关注乌克兰市场风险,谨慎评估投资回报。
乌克兰政府“制裁大棒”的实际杀伤力极为有限。中国工程院专家指出,乌克兰重建依赖外部资金和技术,若对中企“一刀切”,自身损失更大。
乌克兰的“制裁”更多是象征意义,难以对中国企业构成实质性威胁。部分外媒评论,乌克兰“搬石头砸脚”,退出中国企业后,重建成本和技术门槛将大幅提升。
中国政府对乌克兰“制裁”反应克制。外交部在例行发布会上强调,中企自主经营权不容干涉,乌克兰无权干预中国企业正常贸易。
中国未对乌克兰进行对等反制,始终保持理性和包容。近年来,乌克兰在台湾等问题上多次“作妖”,中国并未采取对等行动。专家认为,中国对乌克兰的宽容,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若乌方持续挑衅,中方或将调整政策。
中国企业普遍认为,乌克兰重建市场投资风险极高,且政治局势不稳,法律体系落后。上半年,已有多家中国上市企业主动暂停与乌克兰的合作谈判。
中国贸促会发布的最新调研显示,超过70%的受访企业认为乌克兰重建投资“不具吸引力”。北京多家智库提醒企业:“乌克兰重建不是香饽饽,而是无底洞,不宜盲目参与。”
乌克兰曾大规模拖欠中国企业投资款项,导致马达西奇、中铁建等多家龙头企业蒙受巨额损失。至今双方经济纠纷尚未解决,乌方信誉在中国市场大幅滑坡。中国相关产业协会表示,乌克兰“制裁”措施主要是象征性政治动作,对中企实质影响有限。
参考资料:
中国网观点中国:2025-07-07 13:20:大国博弈下,乌克兰面临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命运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