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一顶帐篷里的“新节俭主义”

2025年国庆假期,没有远行的喧嚣,没有景区的“人从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近郊搭一顶帐篷,煮一壶茶,看一场日出。这并非无奈之举,而是一种悄然兴起的“新节俭主义”生活哲学——它不等于抠门,更非消费降级,而是对意义、自由与真实生活的主动选择。

过去,节假日出行常被等同于打卡式消费:机票、酒店、门票、网红餐厅……一整套标准化流程下来,钱包空了,身心却未必放松。而今,一顶均价数百元的帐篷,搭配一辆家用车,便可实现说走就走的自由。这种轻量化出行,折射出年轻一代消费理念的深层变革:从“为符号付费”转向“为体验买单”,从追逐外在标签转向关注内在感受。他们算的不仅是金钱账,更是时间成本、情绪成本与生态成本。长途跋涉的疲惫、景区排队的焦灼、高价消费的肉疼,这些“隐性成本”正在被年轻人重新评估。相比之下,搭帐篷虽需动手,却带来了掌控感与参与感,自己选址、搭帐、生火,每一步都在重建人与自然的直接联系。这种“低物质、高精神”的消费模式,正是“新节俭主义”的核心:用更少的资源,换取更高的生活密度。

“新节俭主义”并非凭空而来。它生长于经济周期的理性回归,也根植于对现代性困境的反思。当“买买买”不再能带来持久满足,当社交媒体的“精致生活”滤镜逐渐褪色,年轻人开始追问:我们究竟为何消费?是为生活,还是为表演?帐篷,作为一种极简的生存空间,恰恰成为对抗消费异化的象征——它不炫耀,不攀比,只服务于最本真的需求:休息、陪伴、放空。

这种理念,与中华传统中的知足常乐、天人合一不谋而合,却又注入了现代性的自主精神。更进一步看,“新节俭主义”也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伦理。据测算,一次短途露营的碳足迹仅为长途旅行的十分之一。当气候变化成为全球议题,年轻人用帐篷投票,表达的是一种生态自觉。他们不再将自然视为可无限榨取的资源,而是作为需要共处、敬畏的生命场域。这种从“征服自然”到“融入自然”的转变,正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微观生活中的生动体现。

当然,我们也应警惕将节俭浪漫化或道德化。不是所有年轻人都能轻松拥有帐篷和车,城乡差异、收入差距依然存在。但“新节俭主义”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其精神内核:对自主生活的追求,对真实价值的确认,对过度消费的反思。

一顶帐篷,撑起的不只是遮风避雨的空间,更是一种新的生活可能。它提醒我们:幸福未必在远方,而在我们如何安放当下。当年轻人选择在草地上看星星,而不是在机场看延误通知,他们不是在躺平,而是在清醒地站立。

这,或许正是时代精神的一次温柔转身。(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陈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旅游   节俭   主义   帐篷   年轻人   成本   现代性   景区   生态   自然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