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梦出土的木牍家书看秦代兵役制度

文/一江春水

在云梦卧虎地出土的简牍中,有一件木牍被誉为 “中国最早的家书”—— 那是秦楚战争期间,在秦军服役的黑夫与惊从前线寄给兄长衷的家信。信中既有对母亲与兄长的殷切问候,也藏着对家中事务的牵挂与对物资的迫切需求。这方穿越千年的木牍,不仅是两名士兵的私人惦念,更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窥见秦代兵役制度真实面貌的窗口。

这方木牍家书,发掘于云梦哥哥衷的墓葬中,也许黑夫和惊已在他乡殉国,终不得见,思弟心切,便常把他们的信放在身边,直到逝世也没忘记带上,可见其兄弟情深。

木牍的原文是

木牍甲

二月辛已,黑夫、驚敢再拜問中,母毋恙也?黑夫、驚毋恙也。前日黑夫與惊別,今復會矣。黑夫寄益就書曰:遣黑夫錢,毋操夏衣來。今書節(即)到,母視安陸絲布贱,可以為禅裙襦者,母必為之,令與錢偕來。其絲布貴,徒操錢來,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陽,攻反城久,傷未可智(知)也,願母遺黑夫用勿少。書到皆為報,報必言相家爵來未來,告黑夫其未來狀。聞王得苟得……毋恙也?辭相家爵不也?書衣之南重毋…….不也?為黑夫、惊多问姑姊、康樂孝須(嬃)故尤長姑外內…….為黑夫、惊多問東室季須(嬃)苟得毋恙也?為黑夫、驚多问婴記季事可何如?定不定?為黑夫、驚多問夕陽吕婴、匾里固諍丈人得毋恙.……矣。惊多问新負、妴得毋恙也?新負勉力視瞻丈人,毋与…….勉力也。

木牍乙

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内同……以衷,母力毋恙也?与从军,与黑夫居,皆毋恙也。……钱衣,愿母幸遣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用垣柏钱矣,室弗遗,即死矣。急急急。惊多问新负、妴皆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两老……(转背面)惊远家故,衷教诏妴,令毋敢远就若取新(薪),衷令……闻新地城多空不实者,且令故民有为不如令者实……为惊祠祀,若大发(废)毁,以惊居反城中故。惊敢大心问姑秭(姐),姑秭(姐)子彦得毋恙……?新地入盗,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

译文

今天是二月辛巳日。黑夫和惊问候大哥、母亲身体是否安好?我们兄弟俩都挺好的。前几天,我们两个因为作战没在一起,今天终于又见面了。黑夫再次写信来的目的,是请家里赶紧给我们送点钱来,不用把夏天穿的新衣服送来。见到这封信之后,请母亲比较一下安陆当地的丝布贵不贵,不贵的话一定要给我们做好夏天穿的衣服,和钱一起带过来。要是家乡的丝布贵,那只带钱来就行,我们自己在这边买布做衣服。

我们马上就要投入淮阳之战了。进攻这座反叛之城的战事不知要持续多久,谁也说不准会发生什么意外,所以母亲给我们用的钱一定不要太少。收到信后请马上给我们回信,一定要告诉我们官府给我们家授予爵位的文书送到没有,如果没送到也跟我说一声。大王说只要有文件就不会有问题。人家送文书来你们别忘了说声谢谢。

信和衣物寄到南方军营时千万别弄错了地方。替我们问候姑姑和姐姐,特别是大姑。替我们问候东室季须是否安好。再问问婴记季,我们和他商量的事怎么样了,定下来没有?还有,代我们向夕阳里吕婴、匾里阎诤两家的老人们问安,他们身体还硬朗吧?吕婴、阎诤在军中都无恙,只是没有钱和衣物了,希望家里寄过来。惊特别惦记他的新负和女儿妴,一切都好吧?新媳负要好好照顾老人,别跟老人置气.……新负要勉力维持这个家。

现在是惊在问候大哥衷,母亲是否安好?家里家外全靠大哥了。大哥和母亲身体都还好吧?参军之后,跟黑夫住在一起,我们两人都很好。钱和衣服的事,希望母亲能寄个五六百铜钱来。布要仔细挑选品质好的,至少要二丈五尺。我们借了垣柏的钱,而且都用光了。家里要是再不寄钱来,就要出人命了。急、急、急。

我非常惦记新负和女儿妴,她们都还好吧?新负你要尽力照顾好爸妈。我出门在外,妴就拜托大哥你来教育管束了。如果要打柴,一定不要让她去太远的地方,大哥你一定要把她替我看好了。听说新地城中的百姓大都逃空啦,所以朝廷下令让不遵法令的原住民前作这些新地的空城。请代我举行拜神的祭祷,我日前所在就是曾经的反叛之城,替我问候姑姑,她和她儿子产还好吧?新地城中有很多盗贼,大哥一定不要去新地。急、急、急。

透过这两封家书的字句,秦代兵役制度的轮廓渐渐清晰,四个鲜明特征在字里行间浮现。

其一,兵役负担沉重,寻常百姓深受其累。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不断,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崛起,为实现东扩、统一六国,需要庞大的军队支撑,而这份压力最终全部转嫁到百姓身上。黑夫与惊兄弟二人同赴前线,家中仅留兄长衷 —— 据推测,衷或许因身有残疾才得以免役,这正是 “三丁抽二” 征兵制度的真实写照。更值得注意的是,惊已娶妻生女,年岁应不小,黑夫作为兄长年岁更长,却仍要裹甲出征,足见秦代兵役打破了年龄界限,百姓的兵役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其二,军功授爵制点燃百姓参军热情。在黑夫的信中,除了问候与求寄物资,最牵挂的便是 “報必言相家爵來未來,告黑夫其未來狀”—— 官府授予家族爵位的文书是否送到?这份急切,源于秦推行的 “军功爵位制”:士兵凭战场上的军功可获爵位,随之而来的还有田宅等实际待遇。这一制度打破了世袭贵族的特权,让平民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即便军中生活苦不堪言,黑夫与惊在信中却无半句怨怼,这份 “不抱怨” 的背后,正是军功爵制带来的精神支撑,它极大调动了平民参军的积极性,也成了秦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

其三,军队保障能力低下,士兵生计依赖家庭。黑夫与惊在信中反复提及 “夏衣” 与 “钱”,黑夫要母亲根据安陆丝布贵贱决定寄衣或寄钱,惊则直言 “用垣柏钱矣,室弗遗,即死矣”。这一个个细节,撕开了秦代军队保障的短板:军队连士兵的夏衣都无法供给,日常生计更要靠家中接济。战国时期生产力低下,秦军规模庞大且战事频繁,后勤保障自然难以跟上,士兵吃不饱、穿不暖,只能向家中告急,惊信中的三个 “急” 字,便是最直白的证明。

其四,秦军士兵具备一定的基本素养。两封家书虽有错别字,却逻辑清晰、礼节周全,意思表达清晰:两千多年前,90% 以上的国人都不识字,书写还需用笨重的竹片、木片,而黑夫与惊能写出完整的家书,足见秦军士兵并非全是目不识丁的粗人,或许还接受过基础的文化启蒙。且还有一定的经济头脑。更难得的是,面对 “攻反城久,伤未可智也” 的未知战事,面对缺钱少衣的艰苦生活,他们没有怨气、没有气馁,反而冷静安排家事、筹谋物资,这份心理素质与纪律意识,也是秦军能横扫六合的重要原因。

秦代兵役制度以“兵农合一”为基础,以军功爵制为激励,以严格的法律规范为保障,以“自备军需”为特点,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军事动员体系。这一制度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大规模征兵满足了战争需求,凭借军功爵制调动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依靠严格的管理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但同时,过度的兵役征发与沉重的军需负担也给百姓带来了巨大压力,“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成为秦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历史   云梦   秦代   兵役   家书   制度   军功   士兵   母亲   大哥   爵位   勉力   夏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