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虾、基围虾都是“激素”泡大的?其实这五种虾才是“问题虾”


傍晚菜场,王大妈买虾时犹豫不决:摊主极力推荐罗氏虾和基围虾,她却眉头紧锁,低声嘀咕,“听说这些大虾都是‘激素’催大的,吃了对身体不好,不敢给孙子吃。”

一旁的摊主连连摆手:“大姐,这都是瞎传,我们养虾最怕乱投的,犯不着给自己找麻烦。”然而,围观的市民却还是满脸疑虑:“不是说大的、便宜的虾,都是‘问题虾’吗?”虾到底还能不能吃?“激素虾”的说法到底是真是假?真正需要警惕的“问题虾”又在哪儿?今天,我们就一探究竟。

“激素虾”谣言为何总也散不去?

不少消费者总喜欢用“虾大、便宜、壳红”来判断风险,一说到罗氏虾、基围虾,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被激素催出来的“快熟品”。但实际上,这一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首先,从养殖技术和成本角度看,给虾喂激素不仅无效,反而极易打乱虾正常生长规律。虾的成长极其依赖脱壳周期,若用激素干预,不仅容易造成生长滞缓、死亡率增加,还会直接影响产量与品质。对养殖户来说,下药反而增加成本和风险。因此,在国家严格水产监管和频繁抽检下,市面上合格的养殖罗氏虾、基围虾基本都能达到检测标准

还有一个常见误解,是“虾壳红得异常、汤色发亮,就是加了激素”。其实,那是虾壳中的虾青素遇高温释放,属于正常现象,和加不加激素并无关系。虾黄发硬则通常是虾卵自然成熟的结果,反映的是虾的新鲜度而非加药。

权威数据显示,全国水产品抽检合格率高达96.7%,养殖虾也早已进入密集、高标准的现代管理阶段。例如2022年我国启用10万吨级智慧养殖渔业工船,将智能控水质、水循环、数字投喂等系统性技术应用到虾养殖中,从源头堵住“加药催熟”的漏洞。所以,正规渠道购买的罗氏虾、基围虾,完全不必谈“激素”色变

警惕真正的“问题虾”,五类要小心

现实中,那些传说中“激素泡大的大虾”反倒少见,而以下五种虾,才是真正该警惕的“问题虾”:

一是超白、异样弹性的冷冻虾仁。部分商贩为延长虾仁保鲜期、提升外观,会在加工环节超量加入磷酸盐或硫酸盐等化学保水剂。适量使用问题不大,但一旦超标,长期食用可能影响钙代谢与肾脏健康。判断窍门:虾仁颜色过分雪白、煮熟后反而弹性过强、口感“假滑”,多半是化学处理过的。

二是黑头、异味或软烂的死虾。有些虾因存放不当、死亡时间过长,体内微生物已大量繁殖,分解过程中产生组胺类有害物质容易引发过敏甚至食物中毒风险

三是过度冰鲜反复解冻的虾。有养殖户或经销商为防虾腐坏,采用“反复冰化-冷冻-再售卖”手段。结果虾肉结构损伤、微生物滋生尤其多,甚至可能带有菌群超标的大肠杆菌或副溶血弧菌

四是加重色素染色的“美颜虾”。部分商家为让虾看上去新鲜,使用人工色素甚至工业染料让虾壳更加通红。这类“假靓虾”非但无益健康,色素超标还可能影响肝脏、神经系统功能

五是不明来源、来源可疑的散装小虾。如某些价格极低、包装杂乱的“小河虾”或海虾,水体污染防控较差,甚至可能检出重金属、农药残留

这些“问题虾”大多集中在加工环节和流通渠道不规范的散装产品。买虾一定要认准大品牌、正规水产市场或认证电商平台,尽量选择透明包装、厂名厂址清晰、检疫信息齐全的产品。

罗氏虾、基围虾的营养价值不容忽视

其实,之所以“激素虾”的谣言难以消散,也和大家对罗氏虾、基围虾的市场热度有关。这两种虾不仅味道鲜美,还富含高质量蛋白,且脂肪低、胆固醇含量适中,是中老年人、儿童补充优质蛋白和微量元素的上佳食材

以每100克基围虾为例:含蛋白质17.6克,脂肪仅0.8克,钙含量高达115毫克,还能提供丰富的锌、铁、磷、镁等元素和B族维生素。相比“红肉”,适当多吃虾有助于膳食结构多元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也是控脂健康饮食中的优选。

对普通家庭来说,周均食用2-3次水产品(含虾类),既能补齐优质蛋白,也有助于减少单一红肉摄入。蒸、煮、清炒等少油少盐的方式,既保留了虾肉营养,又适合老人儿童食用。

如何科学挑选、远离“问题虾”?

要防“问题虾”,不如学会三招自检“小技巧”:

看色泽:新鲜虾壳色泽自然微光,虾仁略透白而不死白。反常亮白或通红要警惕。

闻气味:正常虾应有淡淡腥鲜,若有刺鼻氨气、腐败味,或过度香精味道,多是“问题虾”。

捏手感:活虾或新鲜虾仁手感挺实、有弹性,软塌易断、滑腻、黏手都可能是加工化学剂或腐败。

最重要的是,认准正规大型商超、品牌电商,以及有冷链运输和包装溯源的水产品供应商。水产类产品不建议网购无认证散装产品,更切忌贪便宜买来路不明的“网红虾”。

从源头保障到家庭餐桌,国内水产行业的严格监管和现代技术,已经极大提升了虾类食品安全。罗氏虾、基围虾,被冤枉“激素虾”称号多年,实际上无科学依据,大可放心吃。但面对真正的“问题虾”,消费者的警惕与鉴别力更不可缺失。

结语

食品安全关乎每一餐、每一口。虽然关于“激素虾”的说法流传甚广,但只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学会辨别新鲜和加工虾的外观气味及口感,大多数虾类其实是安全、营养且健康的。正如协和医院专家所言:与其被谣言裹挟,不如用科学的标准安心吃虾,为健康助力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虾类食品安全标准解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水产养殖食品安全监管手册》

协和医院健康讲堂:《健康吃虾,这几点千万别忽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美食   激素   虾仁   协和医院   健康   新鲜   水产   正规   色素   水产品   风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