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在柏林撂下狠话,报复中国就得“干票大的”。
可就在9天前的华盛顿,他还刚说完希望通过对话解决,这位本该关注通胀的金融高官,为何频频对华鹰派发言?
他前后矛盾的表态,究竟藏着欧洲怎样的焦虑?这种矛盾会带来什么?

编辑:CY
这出戏的主角,很有意思,德国央行行长约阿希姆·纳格尔,一个本该和利率、通胀数字打交道的金融老将,最近却频频跨界,当起了对华“鹰派”的代表人物。
10月18日,他在华盛顿的金融会上,话里就开始带刺儿,说欧洲对华贸易得“更进攻性”点,要保护自家企业,甚至放出“中国需要欧洲多过欧洲需要中国”的豪言。
可仅仅6天后,他回到柏林,在“全球对话”的会议上,火力全开,直接抛出了那句引爆全场的“干票大的”!语气之强硬,姿态之激进,哪像个央行行长,分明是个准备冲锋陷阵的将军。

但有意思的就在这,喊完最狠的话,他又留了个尾巴,说希望还有回旋余地,最好还是中欧能达成共识,这种又想动武又想和谈的矛盾姿态,着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纳格尔这边唱着“战歌”,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没闲着,他在欧盟峰会上,直接把矛头对准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放话要让欧盟动用最有力的贸易工具,甚至点名《反胁迫工具法案》这个“核选项”。
听起来很唬人,对吧?可这个被称为“核武器”的法案,早在2023年底就生效了,这么长时间过去,一次都没真正用过,现在拿出来当筹码,威慑的意味,远大于实际作用。

表面上看,德法像是在联手对华施压,摆出了一副空前团结的强硬姿态,可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他们的“联军”,有点各唱各的调。
德国更在意制造业和供应链,生怕自家的汽车、机械断了粮草,法国则更盯着市场,眼看着自家的奢侈品、白兰地在中国市场卖不动了,心里发慌。
一个想保饭碗,一个想赚钱,所谓的“联手”,更像是各说各的苦,根本没有统一的行动基础,这种又想施压又怕彻底闹僵的样子,着实有点滑稽。

纳格尔们为什么突然这么“鹰”?说白了,还是自家的日子不好过,心里太慌了,数据是最诚实的,也是最残酷的,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报告,像一张诊断书,清晰地写出了德国经济的“病情”。
今年前8个月,德国对华出口额同比减少13.5%,进口额却大幅增加8.3%,这导致德国对华贸易逆差猛增142.8%,达到惊人的174亿美元!
中国,在时隔不到一年后,再次超越美国,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只是这一次,身份对调了,过去,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增长引擎和市场,如今,却成了德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国。

这个反转,太刺眼了,这背后,是德国制造业,这个曾经让整个国家引以为傲的经济支柱,正面临双重冲击,第一重冲击,来自“命门”被卡。
稀土,这个被誉为“工业维生素”的东西,是汽车电机、半导体、高科技机械都离不开的核心原料,而德国,在这些产业上高度依赖进口,全球九成以上的稀土加工,都集中在中国。
中国今年10月初一加强出口管制,德国企业一下就慌了神,大众和宝马这些巨头,电机生产成本直线上升,部分工厂的订单开始延误。

审批时间从几周拉长到好几个月,中小企业更是因为等不来原料,项目直接搁浅,汉堡港的物流数据显示,稀土货物的进口量下降了15%,这条曾经繁忙的生命线,正在变慢。
第二重冲击,也是最致命的,来自市场的“叛逃”,汽车工业,是德国的皇冠,可这顶皇冠,正在失去光泽。
JATO动力学的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的销量翻了近一倍,达到34.7万辆,市场份额蹿升到了5.1%。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本土的汽车销量整体下滑了1.5%。

曾经,德国汽车在欧洲乃至全球都是香饽饽,靠技术和品牌赚得盆满钵满,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品牌来了,价格更香,配置更高,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甚至还更领先。
比亚迪、长城们不仅在德国本土开展了明亮的展厅,用补贴吸引顾客,更是在德国的工厂订单上,直接抢走了生意。
可以想象,在沃尔夫斯堡的大众工厂里,那些曾经无比自豪的工人们,看着新闻里比亚迪展厅的热闹,内心是何等五味杂陈,数据是冰冷的,但现实是残酷的。

德国的“家底”,正在被一寸寸地掏空,这种切肤之痛,正是纳格尔们焦虑呐喊的真正源头。
面对这样的困境,德法的选择是“喊狠话”,是想用《反胁迫工具法案》这张“核威慑”的牌,逼中国让步,他们真的以为这有用吗?让我们先看看,这张所谓的“核选项”到底是什么。
它本质上是一套允许欧盟在遭遇“经济胁迫”时,可以采取反制措施的法案,比如加征关税、限制投资等,听起来很强大,对吧?但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定义模糊。

到底什么算“胁迫”?由谁说了算?标准是什么?如果按德法现在的逻辑,只要政策对自己不利,就可以视为“胁迫”,那国际规则的稳定性何在?
这就像小孩子打架,打不过就说对方“赖皮”,规则成了可以随意解释的玩具,更重要的是,他们似乎算错了一笔账,一笔关于“谁更怕疼”的账。
纳格尔嘴上说着“中国需要欧洲多过欧洲需要中国”,因为欧盟有4.5亿人口的大市场,这话听着挺硬气,可现实数据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宝马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中,超过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市场,大众在合肥、长春、佛山的工厂,几乎就是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
如果真的因为贸易对抗,影响了对华出口,德国汽车行业的日子只会更难过。
法国也一样,LVMH集团超过40%的利润来自亚太市场,中国消费者的喜好,几乎决定了其季度财报的喜怒哀乐。

一旦欧盟启动报复性工具,中国完全有能力进行合法的对等反制,别忘了,我们完善稀土出口管制,是依法行事,符合国际规则的。
而且还明确为欧盟企业留下了审批的通道和合作的平台,已经拿出了足够的诚意,如果对方执意挑衅,中国的反制清单上,可选项太多了,奢侈品、高端农产品、航空配件…
历史早就证明过了,贸易施压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以前欧盟曾对华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后呢?

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让欧洲本土的光伏企业遭受重创,最后被迫取消关税,这面镜子,照出的就是“双输”的铁律。
德国央行自己的模型都算出来了,如果摩擦升级,德国GDP可能会掉0.5%!德国商会更是联名上书政府,要求在对话和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化工巨头巴斯夫在华的项目,已经延期了,这些,都是德方自己人给出的答案,所谓的“核选项”,更像是一把生了锈的剑,看着吓人,真举起来,还没挥出去,就可能先伤了自己的手。

纳格尔的焦虑,不是他一个人的焦虑,而是整个西方世界,在面对新兴力量崛起时,一种“范式转移”的集体不适。
曾经习惯了引领和定义规则的他们,如今却发现舞台的灯光,正在慢慢移向别处,这种失重感,是痛苦的,也是真实的。
但问题在于,面对时代的变化,是选择封闭和对抗,试图用喊话和威胁来阻挡历史的车轮,还是选择开放和合作,主动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节奏?
历史从不骗人,答案从来都是后者,全球化的今天,中欧产业链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绑定,“打嘴炮没用”,这句大白话,比任何复杂的经济学模型都更能说明问题。
与其花时间喊狠话、搞施压,不如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怎么解决自身的产业困境,怎么跟中方坐下来好好沟通。

意识形态的偏见和霸权思维,解决不了问题,只会不断消耗中方的耐心与信任,最终让自己失去更多合作的机会,德国汽车业已经开始调整策略,加大本土投资,试图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欧洲议会也建议从澳大利亚、加拿大进口稀土,实现供应链多元化,这些努力值得肯定,但短期内,都难以顶替中国的位置,这是一个残酷但必须接受的现实。
未来的世界,不会再是谁一家独大,而是多元共生的,优雅地接受自己不再是唯一的主角,与新的舞者共舞,这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气。

合作共赢,不是一句漂亮的口号,而是全球化下半场唯一能走得远的路,风雨中的握手,远比晴日里的拥抱,更显珍贵,也更有力量。
希望德法能早日认清现实,摒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激进想法,回到对话协商的轨道上来,毕竟,打嘴炮没用,务实合作才能走得长远!

纳格尔的焦虑,是整个欧洲旧范式褪色时的集体回响,实力决定了姿态,全球化下半场,零和博弈的旧船票,登不上合作共赢的新客船,面对风雨,与其放狠话,不如做好自己的事,您说对吗?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