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潘文婷 通讯员 刘博勋 刘媛 吴霞丹
为展现光明区创业团队在生物制造领域的医工交叉创新实践,7月8日,“光明社会工作学堂”第39期活动在区委党校举行,光明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华伟,清华大学教授、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生物智能制造和活体打印研发中心主任徐弢参加活动。
本期学堂为企社共益系列课程,由华清智美(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担任主训单位,通过“专业授课+互动交流”的多元模式,为院务委员会成员单位、街道、社区、医院、社康以及企业代表等,呈现了一场内容丰富的生物3D打印知识课堂。
生物3D打印 开启“打印生命”新纪元
7月6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发布了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其中,“生物制造复杂器官”“衰老状态下再生生物材料开发”两个问题都和生物3D打印技术息息相关。在介绍徐弢教授与生物3D打印技术的专题短片播放后,本期学堂正式拉开序幕。
作为全球生物3D打印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清华大学教授徐弢以生物3D打印技术的开创与发展为切入点,系统讨论了体外再造器官所涉及到的细胞自组装、复杂结构构建、血管化、功能集成等一系列世界级的科学难题。
25年前,在美国攻读博士的徐弢和他的导师一起最早将细胞及器官打印技术从概念转入实践。回顾二十余年的发展,徐弢介绍道,生物3D打印技术已经从简单的模型、到可以体外跳动的mini心脏、再到可促进组织再生的移植物,发展到如今通过活细胞打印来构建人体活性组织和器官的重大突破阶段。徐弢还进一步分享了类脑器官和类器官智能(Organoid Intelligence,OI)的最新进展,为重大神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案。
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徐弢带领其博士生团队来到光明区这片热土播下医工融合创新的种子,并大踏步地开展产业实践。
类器官3D打印 微观模拟推动医疗革新
清源至芯(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清华大学博士陈建伟聚焦类器官3D打印技术,其团队研发的类器官技术平台已在国内崭露头角,并与多家三甲医院开展合作。他表示,类器官能够精准复现人体器官的微环境,为医学治疗和研究提供高效工具,清源至芯将以“为每一份治愈努力”为使命,推动技术覆盖癌症精准治疗、新药研发、再生医学三大领域。
材料是工业的基础,而当材料科学深入到“细胞级”的维度并与现代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发展,一种能够直接与生命体“对话”,进而主动参与、引导、甚至改善生理状态的新材料体系便应运而生。
华清智美(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清华大学博士刘博勋从生物材料技术与细胞技术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临床案例,探讨了细胞级活性材料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这类创新材料能够与人体细胞互动,促进组织修复或功能提升,例如皮肤健康、创面修复、软骨再生、呼吸健康、神经修复等产品已逐步走向市场。刘博勋指出,生物科技应服务于人对“美”与“健康”的需求,让前沿成果呵护人类健康,提升生命质量。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学员们积极提问,与专家学者展开深入探讨,对生物制造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充分交流。徐弢教授团队表示,将继续坚持“体外再造器官”的科研初心,为推动生物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懈努力。
本期活动不仅为参会代表呈现了一场内容丰富的生物3D打印知识课堂,更为光明区在生物制造领域的创新发展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未来,光明区将继续加大对生物制造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居民健康生活提供更多科技赋能。
(受访方供图)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