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辑 万史浮华
去年9月,经营了28年的武汉地标建筑——武商亚贸广场,因近年来客流量稀少导致亏损严重,决定不再续租并注销相关企业。
而这不是个例,仅去年全国就有21家大型商场关门大吉,其中不少是开在上海、广州等这样的一线城市。
即使勉强支撑营业中的购物商场也是门可罗雀,营收跟着缩水。
2015年,全国购物商场的日均客流量为4.7万人,到了2023年,该指标则降到2万人。
曾经热闹非凡的购物商场,如今人们为什么都不愿意逛了?
“又一家老店撑不下去了”,2024年这样的叹息在商业圈不断响起。
沃尔玛运营20年的江西首店悄然关闭,这家曾创下单日全球销售额纪录的门店终难抵时代浪潮。
兴隆大家庭92家门店集体落幕,东北商业巨头的崩塌令人唏嘘,商业统计,2024年国内超1.2万家实体店关闭,虽与“11万家”存在数据差异,但覆盖商超、餐饮、百货的关店潮已清晰勾勒出商场的生存困境。
我们不愿逛商场的背后,是千篇一律的消费场景带来的审美疲劳。
一位消费者的吐槽道出真相:“每家商场的酸菜鱼、奶茶店都长得一样,连品牌排布都像复制粘贴”。
这种同质化源于商业地产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万达广场的“购物中心+金街”模板曾被疯狂效仿。
从招商到运营的固定套路,让全国商场陷入“建筑不同但内核一致”的怪圈。
更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群体对“独特性”的需求愈发强烈,某社交平台调研显示,72%的95后表示“看到连锁品牌扎堆就不想进去”。
当网红品牌的生命周期缩短至数月,跟风复制的商场自然难以留住消费者。
喜茶们的热潮退去后,剩下的只有雷同的空铺,有些商场甚至出现“一楼美妆区空置、顶楼餐饮区半数闭店”的断层现象。
成本与流量的失衡更让商场失去吸引力。
2024年商铺平均租金仍高达27元/平方米/天,同比仅微降0.06%,但湖南某大型商场客流量却同比下滑40%。
北京大排档更无奈,商场要求续约时租金上涨5%,而其月营业额已从2022年的40万跌至2024年的18万,最终只能主动放弃。
餐饮作为商场引流主力,闭店率已超30%,而美妆、服饰等传统业态更显颓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百货店零售额同比下降2.4%,成为下滑最明显的业态,不少服饰品牌为缩减成本,将商场店转为社区折扣店。
消费习惯的剧变也彻底改写了商业规则,即时零售让30分钟送达成为常态,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生鲜类即时订单量同比增长65%,年轻人不必再为生鲜食材奔波商场。
山姆、开市客等仓储会员店凭借大包装、高性价比的差异化商品,分流了大量中高端客群。
某第三方数据显示,山姆会员年均消费超6000元,其中30%的会员减少了逛传统商场的频率。
更关键的是,消费者需要的不再是单纯购物,而是情绪价值与社交体验,但多数商场仍延续“美妆在一楼、餐饮在顶楼”的旧布局,连休息区都常被压缩在角落。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胖东来通过开放式动线、增设亲子游乐区、优化生鲜区陈列,甚至在超市里设置免费充电区和图书角,成功吸引了跨城消费。
有河南消费者每周驱车100公里去许昌胖东来购物,这种“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调改模式,证明线下并非没有出路。
不见如此行业洗牌正在加速,富迪超市因盲目扩张至三四线城市,却未匹配当地消费能力而闭店。
兴隆大家庭忽视线上布局,疫情后线上订单占比不足5%,最终因资金链断裂破产,这些案例揭示出不变则亡的真理。
但关店潮并非终点,除了山姆一年新增20家门店,物美通过“超市+餐饮”模式,在门店内设置现制现售的早餐区和简餐区,2024年客流同比翻倍。
杭州某社区商场则聚焦“便民服务”,引入药店、干洗店、儿童托管中心,周末客流较改造前增长80%。
这些转型成功的案例说明,商场并非被时代抛弃,而是需要找到新的定位。
当商场从“标准化产品”回归“人性化服务”,从“盲目招商”转向“精准匹配”,或许能重新赢回消费者。
毕竟我们怀念的不是商场本身,而是那种兼具便利与温度的消费体验,是逛累了能随时坐下休息,是想买的东西不用绕遍整层,是偶尔能遇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小惊喜,这些才是商场真正该找回的东西。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