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去商场买零食,你会发现最“烧钱”的可能不是奢侈品,而是炒货和蜜饯。
薛记炒货被网友调侃成“薛记珠宝店”,一百块钱也就买份270克的蘑菇脆加一小把不足200克的腰果。
香港的么凤士多更夸张,单颗“贡品级”话梅能卖到70元,不少人吐槽封建帝国都亡了,哪来的“贡品”说法。
曾经几毛钱、几块钱就能带来快乐的零食,如今却成了需要反复掂量的“轻奢品”,这事儿确实有点反逻辑。
十年前买零食,大家根本不怎么看牌子。
购物篮里既有洽洽瓜子、徐福记酥糖这样的国民货,更多是本地小厂的散装炒货、蜜饯。
那时候讲究的是好吃、划算,十块钱能拎一大袋,“零食自由”就是常态。
老实讲,那时候的快乐真挺简单,放学路上买包辣条、几毛钱的跳跳糖,就能开心一整个下午。
改变是从2010年前后开始的,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百草味这些品牌冒了出来,它们把坚果、肉脯、蜜饯打包放进一个店里,消费者不用再在货架间来回跑。
为了抢市场,这些品牌还打价格战,“199减100”“200减120”的优惠券满天飞。
2017年上大学的朋友怕是最有体会,和室友拼团凑满减,一百块钱能装满一整箱零食,虽说有先提价再打折的套路,但整体算下来确实实惠。
但这份实惠没能持续太久,品牌站稳脚跟后,就开始往“高端”上靠。
换更精致的包装,请明星代言,销售费用蹭蹭往上涨。
2016到2019年,良品铺子销售费用从9.5亿涨到15.81亿,三只松鼠更夸张,从9.2亿飙到23亿。
这些成本最后自然落到了消费者头上,2019年良品铺子直接喊出“高端零食”口号,一款190克的鸭脖,2017年才卖10块钱,现在涨到了18块。
更隐蔽的是计价单位,以前标“500克”,现在改成“50克”,不仔细看根本没感觉,随手拿几样结账就可能近百块,不少人因为“来都来了”不好意思退,只能硬着头皮买单。
就在传统零食品牌扎堆涨价时,市场悄悄变天了。
2020年后,赵一鸣零食、零食很忙、好想来这些平价零食集合店冒了出来,主打“极致性价比”,没几年就开了上万家店。
这些店卖的零食价格比品牌店低不少,很快就把消费者吸引过去了。
对比之下,传统品牌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三只松鼠2019年营收破百亿,之后逐年下滑,2023年只剩71亿。
良品铺子2023年营收少了14亿,无奈之下在2024年搞了17年来最大规模降价,500多款产品平均降了两成多,最高降了快一半,可还是没摆脱亏损。
来伊份2025年上半年也亏了钱,说实话,这些品牌花了十几年教会消费者认品牌,最后却用高价把用户推走,这波操作确实有点迷。
现在最火的薛记炒货,走着和当年传统品牌相似的路。
早期靠现炒现卖的新鲜度和性价比打开市场,名气大了就开始涨价,手剥松子卖到268元一斤,坚果普遍超百元一斤。
虽然现在还有不少人愿意为新鲜口感买单,但争议已经不小。
要是哪天出现主打性价比的现炒炒货品牌,薛记怕是也要面临和良品铺子一样的难题。
现在零食行业的“高端病”其实挺明显的,不少品牌把“高价”当成了“高端”,靠包装和营销撑场面,却没真正让消费者感受到价值。
炒货、蜜饯这些东西,工艺早就成熟了,原料也不稀缺,凭啥卖那么贵?本来想靠涨价提升品牌档次,但后来发现,消费者心里有杆秤,值不值这个价一掂量就知道。
零食这东西,天生就带着“亲民”属性。
对于很多90后来说,童年记忆里的零食就是几毛钱的快乐,这份对“平价美味”的期待从来没变过。
即便现在生活好了,大家愿意为品质买单,但也不代表能接受漫天要价。
很显然,脱离价值的定价就是在透支品牌信誉。
其实消费者不是反对高端化,而是反对“唯高价论”。
要是一款零食真的原料好、工艺独特,哪怕贵点大家也愿意买。
但现在很多品牌说不出“贵”的理由,就靠品牌名头卖高价,这肯定走不通。
如此看来,零食行业要想健康发展,还是得回归本质,把精力放在做性价比高、品质好的产品上,让消费者觉得“贵得值”,而不是单纯玩定价套路。
毕竟,零食最终是用来带来快乐的,不是用来当“奢侈品”折腾人的。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