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器人距离我们还有多远(上)

2025年资本市场最火的两个概念,除了deepseek带来的AI浪潮,还有就是宇树科技掀起的人形机器人风暴。

过去一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的投资额接近翻倍,特斯拉的Optimus今年要开始试生产,国内大厂腾讯、华为、阿里都在深度布局,造车的小米小鹏也纷纷开始下场造“人”。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养老服务体系又长期面临人力资源短缺(持证护理员仅约2万)、从业人员结构失衡(40-60岁女性护理人员占比超 80%)等多重困境。

用工成本和人员稳定性一直是养老机构运营者的痛点。

不少养老机构运营方和一些居家养老的老人都在盼着何时能真正用上“养老机器人”。

2025年2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

该项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

AAL机器人是指“主动辅助生活(Active Assisted Living, AAL)机器人”,最早是欧盟提出的概念,是专门用来帮助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残障人士或需要生活支持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独立性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器人。

它结合了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传感器和物联网等技术,主要应用于家庭、社区或长期照护环境。

目前业内通常将养老机器人分为三大类型,这三种不同类型是由老年群体失能化、多病化和空巢化的三大特征,催生出日常护理、医疗康复、情感寄托这三种不同需求而形成的。

失能化——护理机器人

现状:我国约有 900 万上肢功能障碍老年人和 4500 万失能失智老人,他们在进食、洗浴、穿衣等基本生活活动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功能:提供日常照护服务,如执行大小便清洁、身体洗浴、长期卧床老人翻身、喂食、健康监测、用药提醒、紧急呼救等任务。

应用场景:家庭、社区、养老机构。

市场规模:中国护理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达28亿元。

主要厂商: ZUOWEI、越疆、冠奇、迈德斯特,伊利诺等。

目标:提升照护质量、降低人工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保障长者尊严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多病化——康复机器人:

现状:数据显示,60 岁以上人群中 75%患有至少1种慢性病,43%存在多病共存现象。以脑卒中为例,《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指出,我国 40 岁及以上脑卒中患者高达1242万,平均每10秒就新增1例病例。

功能:当前以外骨骼机器人为主要产品形态,辅助半失能、失能老人恢复一定程度上的行动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应用场景:医院、康复中心为主。

主要厂商: 翔宇医疗、傅利叶智能、迈步机器人、新松机器人、大艾机器人。

目标:解决患者在急性期后所需要长期的专业康复支持,依靠康复机器人精准、持续的优势,重塑老年康复医疗模式。

空巢化——陪伴机器人:

现状:老年人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渴望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我国现有约 5000 万独居老人,他们面临着情感陪伴的真空。

功能:情感交互、娱乐陪伴、家居管理(如提醒用药、语音聊天)。

应用场景:独居老人家庭为主。

主要厂商: 华为、百度、美的、康力优蓝、小鱼儿科技、泰迪智慧科技。

目标:通过智能陪伴机器人的情感交互和技术赋能,填补亲情缺位,助力长者实现精神世界的丰盈与满足。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全球养老机器人市场按产品类型呈现显著的差异化分布,具体表现如下:

康复机器人: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市场份额:60%,为养老机器人中最大细分领域。

产品形态:包括智能助行器、步态训练机器人、下肢外骨骼等。

技术特点:通过生物力学传感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康复训练的精准量化和个性化方案优化,满足老年人术后康复、运动功能恢复等需求。

护理机器人:位居市场第二

市场份额:34%,为养老照护的核心支撑。

产品形态:智能护理床、多功能移位机等智能化设备。

功能特点:除基础起居协助(如翻身、移位)外,还集成生命体征监测、远程会诊等智慧医疗功能,构建全方位照护体系。

陪伴机器人:市场渗透率较低

市场份额:约 6%,处于发展初期。

功能特点:兼具实用性与情感交互属性,可完成物品递送、安全巡护等日常服务,同时通过语音交互、情感识别技术满足老年人精神陪伴需求。

在我国,养老机器人产业近年来已经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数据显示,2020年市场规模达38亿元,2023年增至66亿元,三年间实现近一倍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2%。

这一显著增长主要源于两大驱动因素:一是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群体规模扩大,养老护理需求持续提升,催生了对养老机器人的刚性市场需求;二是机器人相关技术在环境感知、人机交互、运动控制等核心领域持续进步,推动产品功能不断完善,实用性显著增强。​

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50亿元,2023-2029年有望保持15%的稳健复合增长率。

养老机器人的应用场景通常可从B端和C端来看,B 端主要涵盖养老院、医院和社区三类场景,C端大多为家庭使用场景。

在养老院里,福州万颐智汇坊的“笨小宝”陪伴机器人会陪老人聊天、测体温,还能安全巡逻、运送物品;上海马桥镇敬老院部署多种机器人,从日常照料到环境清洁全包;重庆第一社会福利院的机器人则主打心理健康疏导和健康监测。​

上海仁济医院的“仁小爱”AI就医助理,覆盖智能导诊、AR 导航等就医全流程,帮老年患者轻松看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机器人研究院按临床需求研发,推出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等,让康复更有效。​

社区养老同样有机器人的身影:杭州古南社区的智能机器狗“小西”,能送药送餐,还能陪老人散步;乌鲁木齐天山区解放北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靠家庭医生咨询、送餐等四类机器人协同工作,为老人提供一站式服务。

(图片来自中新网)

个人居家养老方面,新医大七附院的“小雅”机器人,可实时监测血压、血糖并远程传输数据,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帮助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智能卫生护理机器人则解决失能老人的清洁难题。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养老市场之一,拥有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和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为养老机器人的研发、测试和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

在下一篇中我们将从护理、康复和陪伴三大类养老机器人的众多研发企业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创新企业,对他们的产品、生态和研发进度等方面进行一个梳理,请大家持续关注。

本文作者:方文咨询 悟远

对本文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也欢迎联系我们探讨养老相关话题。方文咨询,关注养老产业的创新和创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科技   机器人   距离   老人   功能   场景   机器   需求   老年   老年人   市场   智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