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长沙土生土长的人,我习惯了湘江边的热闹、橘子洲头的烟火气,还有长沙人那股子“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劲儿。但最近去了一趟广西贵港,我才发现:原来“江湖气”之外,还有一种生活叫“贵港味”。这里的人啊,真跟其他地方不大一样!
一、“过节比上班还忙”:贵港人的仪式感,刻在骨子里
刚到贵港那几天,正巧碰上村里的“社公诞”。我原本以为就是烧个香拜一拜,结果被当地朋友拉去帮忙摆祭品——松柏叶、芹菜、甘桔、藕苗、粽子……摆了整整一桌子。朋友说:“社公是我们村子的保护神,祭拜时要摆够12样,少一样都不诚心。”后来我才知道,贵港光是传统节日就有20多个,每个节日都有特定习俗:端午不仅要赛龙舟,还要用艾草煮水洗澡“祛五毒”;清明祭祖时,墓碑擦得锃亮,连坟头的杂草都要一根根拔干净。
最让我惊讶的是,贵港80%以上的家庭至今保留着完整的节日仪式,连“95后”年轻人也热衷参与。朋友阿杰是程序员,平时敲代码到凌晨,但春节前特意请假回老家,就为了和长辈一起扎“火龙灯”。他说:“这些习俗就像Wi-Fi密码,连上了,才算回家。”
二、“吃粉吃出生意”:贵港人的舌尖,藏着千年智慧
作为弗兰人,我自认对“嗦粉”颇有研究,但贵港的粉让我彻底服气。这里的早餐摊,光是米粉就能摆出七八种浇头:螺蛳汤、老友粉、荷叶粉……最绝的是“酸糟粉”,用酒糟发酵的汤汁酸中带甜,配上一勺现炸的猪油渣,吃得我连汤底都刮干净。老板娘看我吃得欢,笑眯眯递来一碟腌木瓜:“这是我们自己种的,解腻!”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贵港人吃粉讲究“四时五味”:春天加薄荷叶清火,夏天配雷公根消暑,秋冬则用肉桂油暖身。
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对食材的执着。在南山寺附近的小巷里,我遇见一位做藕粉的阿婆。她坚持用当地红莲藕手工磨浆,晒粉时要看云识天气:“太阳太毒粉会脆,阴天晒的才有韧劲。”这种近乎“固执”的匠心,让贵港藕粉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每年卖出去50多吨,连海外华人都抢着囤货。
三、“连风水都有温度”:贵港人的日常,活成一首山水诗
在长沙,大家聊房价、聊网红店;在贵港,茶余饭后的话题居然是风水。起初我觉得玄乎,直到跟着本地人李叔逛了一圈老城区。他指着青砖灰瓦的民居说:“你看这门朝东南,避开了‘穿堂风’;院角那丛竹子不是随便种的,是为了‘引水聚财’。”更绝的是公园设计——九凌湖的亭子必定建在“龙脉”交汇处,东湖边的石桥要凑足九曲,说是“曲则有情,直则生煞”。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渗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我住过的民宿主人阿玲,每天清晨采荷花供佛,剩下的花瓣做成荷花茶招待客人;菜市场卖鱼的大哥,收摊前总会留几条小鱼放生西江:“祖辈靠江吃饭,得给鱼儿留条活路。”
四、“热情得像自家亲戚”:贵港人的待客之道,比螺蛳粉还“上头”
在贵港最深的感触是:这里的人啊,能把陌生人处成亲戚。有次我在大圩古镇迷路,随口问了句“哪里有厕所”,结果卖糍粑的大姐直接带路,途中还塞给我两个热乎乎的艾叶粑:“新蒸的,垫垫肚子!”后来才知道,贵港方言里把游客叫“过路亲”,意思是“路过家门都是亲人”。
这种热情甚至催生出独特的经济现象——据2024年文旅局统计,贵港农家乐回头客占比高达65%,远超广西平均水平。我住的最后一晚,房东奶奶听说我爱吃酸嘢,连夜腌了三大罐李子、芒果,临走时硬塞进我行李箱:“带去给长沙伢子尝尝,我们贵港的太阳味!”
回长沙后,朋友问我贵港最特别的是什么。我想了想说:“是那种‘活在当下’却‘连着千年’的劲头。”他们守着古老的习俗,却不妨碍年轻人直播卖藕粉;他们信风水,但更信“勤劳才能改运”;他们待客豪爽,却对自然存着一份小心翼翼的温柔。这种“不一样”,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山水人文酿出的独特基因。
如果有机会,你一定要来贵港看看——这里没有网红城市的喧嚣,但每一碗粉、每一朵荷花、每一句“食饭未”里,都藏着中国人最本真的生活美学。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