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前几天,你在和朋友用聊天软件联络的时候,朋友向给你发了张图片,向你秀了一把他新买的iPhone 17 Pro Max。毕竟他知道你也是所谓的“苹果党”,很能和他共情。你的反应很是平淡,除了礼貌性地夸奖一下新款苹果机的橙色配色非常亮眼,朋友的经济实力不错之外,也没什么想说的了。
当然,你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手上的iPhone 14 Pro Max(1T存储版),心理盘算着这台利用iPhone15 上市时,上一代iPhone降价清货,买来的顶配iPhone 14估计还能再用三两年,才需要换新,估计那个时候iPhone 20都已经上市了。
你一面感慨最近兜里比较空,已经过了肆意追捧电子产品的年纪;一面摇摇头,觉得iPhone 已经没有像以前那么吸引你了,你甚至打算下一部手机,换华为的新机尝尝鲜……

据相关报道,2025财年第四季度,苹果公司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总营收同比增长8%,净利润同比暴涨86%,服务业务更是创下287亿美元营收,同比增长15%。
然而,在这份光鲜财报的背后,却藏着一个令苹果坐立不安的事实——大中华区营收同比下滑4%。iPhone 17系列作为苹果寄予厚望的旗舰产品,在中国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冷遇。

曾经让中国消费者趋之若鹜,排长队、被黄牛宰也要抢到的苹果手机,为何突然失去了往日的魅力?
高定价撞上消费寒冬:消费者价格敏感度显著提升
iPhone 17系列入门款虽提升至256GB存储,但5、6000千元的起售价在经济下行周期的当下,依然显得尤为刺眼。当国产旗舰如小米17 Pro以3999元提供骁龙8 Gen4+2K屏+5500mAh电池的配置时,消费者开始重新衡量“苹果税”的价值。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至4.2%,而储蓄率却攀升至36%的历史高位。
另一方面,对于手持iPhone 16系列的近亿中国用户而言,iPhone 17的升级显得不痛不痒,直接导致大家的换机动力严重不足。A18 Pro芯片的日常使用体验与A17 Pro差异甚微,创新仅限于橙色外壳和相机算法优化。某数码论坛调研显示,73%的iPhone 12以上机型用户表示“无必要升级”,而2018年该比例仅为41%。

有数码产品爱好者甚至总结出iPhone换机规律“逢3必买,逢2看财”力。比如你手里有一台iPhone 14,那么你可以买iPhone 17,iPhone 15完全没有必要追,iPhone 16是可以靠手头是否宽裕,再考虑一下是否购买。
国产品牌的围剿:机海战术下的生存挤压
国内手机厂商在市场策略上更加灵活,积极推出各种价位段的机型,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小米、一加等品牌,既有顶配旗舰,也有价格亲民的中低端机型。而苹果并未推出低端机型,这导致其在销量上难以与国产手机品牌抗衡。
就在苹果还沾沾自喜自己的饥饿营销老套路时,国产手机厂商已经构建了严密的“价格绞杀网”,建立了精准覆盖的各个价位的矩阵(如下图):

苹果只押注6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将3000-5000元黄金价位完全让出。Canalys数据显示,该价位段占中国智能手机总销量的52%,而苹果在此领域市占率不足5%。而价格因素背后是"性价比阈值"的迁移,当国产旗舰用4000元实现iPhone 17的80%功能时,苹果5、6000千的定价就面临"值不值"的灵魂拷问,也就是说除非是iPhone 17的高配版本,还有一定的功能优势,其6000元价位基础款和其他国产品牌比起来,毫无优势可以。
此外,当OPPO Find X8搭载70亿参数自主训练大模型,实现通话实时翻译、文档智能排版时,iPhone 17仍停留在Siri的原始问答阶段,苹果在AI军备竞赛的全面落后。Counterpoint报告指出,2025年中国市场支持深度AI功能的机型占比已达67%,苹果成为TOP5品牌中唯一缺失该能力的玩家。
苹果战略失误:本土化进程全面崩坏
iPhone Air作为苹果技术实力的展示品,却因仅支持eSIM在中国市场彻底折戟。国内运营商对eSIM的严控导致开卡流程长达48小时,需本人持身份证现场办理。而国产折叠屏如vivo X Fold4在厚度7.2mm下仍保留双卡槽,月销量突破80万台。从下滑的数据上看,苹果正为押宝eSIM,付出傲慢的代价。
另外,苹果iPhone系列续航短板一直没有解。 在安卓阵营普遍搭载5500mAh电池+100W快充时,iPhone 17 Pro Max的4352mAh电池在5G高负载场景下仍显捉襟见肘。实际测试显示,连续拍摄4K视频场景下,iPhone续航比华为Mate70 Pro短1.8小时。有“果粉”调侃自己的爱机,宛如小号的“游戏本”,想要畅快使用,肯定离不开那根充电线。

苹果的问题不是某个功能缺陷,而是整套中国策略的体系性失灵。当库克把下滑归咎于iPhone Air延迟发售时,本质上仍在回避核心矛盾——那个曾经让中国人排队三天三夜的苹果,正在失去制造欲望的能力。
消费理性的深度觉醒:苹果生态光环的消退
华为鸿蒙4.0实现手机-平板-车机无缝流转,小米HyperOS打通200+IoT设备。曾经引以为傲的苹果生态优势,正在被全面成熟的国产替代方案追赶。十年前买iPhone是社交货币,现在用华为折叠屏或小米旗舰反而更能彰显身份认知变化——这已经超出产品层面,涉及文化心态变迁了。IDC调研指出,中国用户跨品牌设备协同使用率从2020年的22%升至2025年的61%。
当苏州Apple Store门口的排队人群逐渐稀疏,当黄牛手中的iPhone 17 Pro Max加价幅度三天归零,当拼多多百亿补贴页面苹果专区位置降至第三屏——这些细微变化正在拼凑出一个残酷现实:那个凭借一块视网膜屏幕就能让国人疯狂的苹果时代,正在落幕。
当“只不过要晚半个月才能拿货罢了,我又不是等不起”的想法成为消费者的共识,彻底颠覆了苹果的稀缺性营销。现在连“果粉”都理性了。

结语:帝国的黄昏还是涅槃前夜?
但危机中孕育着转机。
苹果仍握有移动端最强的A系列芯片、最完整的软硬件生态、以及高达217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正如1997年乔布斯回归时所言:“苹果最大的问题,是忘记了如何做苹果。” 今天的库克们需要重拾这种觉醒——不是通过更炫目的配色或更昂贵的定价,而是真正俯身倾听中国市场惊涛骇浪中的用户呼声。
中国消费者从未拒绝优秀的产品,他们拒绝的只是傲慢与固步自封。苹果的下一个东方传奇,取决于它何时能明白:在长江黄河奔腾的土地上,只有把创新深植于本土需求的沃土,才能再次开出征服世界的花朵。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