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4日,咖啡界传来重磅消息——星巴克正式官宣与中国私募巨头博裕资本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中国内地零售业务。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商业合作,而是星巴克进入中国26年来的首次“放权”:博裕资本将持有合资公司最高60%的股权,星巴克仅保留40%,交易基于约40亿美元的企业价值。
一边是外资巨头交出控制权的罕见操作,一边是2万家门店的雄心目标,这场震动行业的交易背后,藏着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焦虑与破局决心。
面对瑞幸超2.2万家门店的围堵,单店收入连续下滑的困境,星巴克牵手本土资本能否逆袭?中国咖啡市场的格局又将迎来怎样的重塑?

星巴克中国“易主”的消息,从2024年就开始在业内流传。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咖啡品牌,星巴克此前26年始终牢牢掌控着中国业务的绝对主导权,如今突然出让控股权,让市场倍感意外。
这场股权争夺战并不平静,前后吸引了超过20家资本公司和商业巨头参与角逐。
其中不乏KKR、方源资本、太盟投资集团等国际私募大佬,还有美团、华润这类深耕中国市场的本土商业巨头,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最终,成立于2011年的博裕资本脱颖而出,在长达9个月的博弈中笑到了最后。
根据双方协议,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将以上海为总部,继续运营目前遍布中国的8000多家星巴克门店。
星巴克虽然交出了控股权,但并非全身而退。它预计中国零售业务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这一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向博裕出让控股权益所得、自身保留的40%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的授权经营收益。
对于此次合作,星巴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布倪睿安明确表示,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加速星巴克在中国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而博裕合伙人黄宇铮也回应,既认同星巴克的品牌生命力,也看到了本土化创新的巨大机遇。
这场“联姻”看似意外,实则是双方各取所需的必然结果——星巴克需要本土资本的资源突破增长瓶颈,博裕则借助星巴克的品牌优势加码消费赛道。

星巴克之所以愿意打破26年的惯例交出控股权,核心原因是中国市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表面上看,星巴克的门店规模仍在扩张。截至2025财年末(2025年9月28日),它在中国的门店数达到8011家,覆盖了1091个县级市场,占据全球超过36%的门店资源。
但光鲜数据背后,是“增量不增收”的尴尬现实。
数据显示,星巴克中国对集团净收入的贡献已降至8%,单店收入更是连续大幅下滑,从曾经的68.50万美元直接跌至39.64万美元,降幅超过40%。
反观其美国本土市场,单店收入从227.79万美元波动上升至262.95万美元,两者差距越拉越大。
更让星巴克压力山大的是本土竞争对手的强势崛起。
瑞幸咖啡的扩张速度堪称“火箭级”,2024年门店规模就突破了22300家,从1万家到2万家仅用了13个月。
这个数字不仅超过了星巴克全球总门店数,还提前达成了星巴克为中国市场设定的2万家远期目标,直接打乱了星巴克的扩张节奏。
运营效率上的差距同样明显。坪效是衡量零售运营效率的关键指标,星巴克中国门店的坪效仅为2.02万元/平方米/年。
这一数据不仅远低于星巴克集团整体5.74的水平,甚至不如瑞幸的5.58,意味着同样大小的门店,星巴克能创造的营收要少得多。
价格战的冲击更是让星巴克难以招架。2023年库迪率先打响9.9元咖啡价格战,瑞幸迅速跟进,而星巴克当时仍坚持高端定位,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公开表示对价格战不感兴趣。
但市场不会给顽固者留机会,迫于增长压力,星巴克的价格防线最终松动。
2025年6月,它宣布下调部分非咖饮品价格,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三大王牌品类的数十款产品推出夏日“心动价”,大杯平均降幅达5元左右。
即便如此,其2025财年中国市场5%的同比营收增速,在本土品牌的高速增长面前仍显保守。
内有单店收入下滑、效率不足的困扰,外有本土品牌的围追堵截,星巴克的中国业务已经到了必须求变的时刻。
除了市场竞争的压力,星巴克自身的本土化短板,也是其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供应链前端的缺位,长期制约着它的发展。直到2023年9月,星巴克才在昆山开设烘焙工厂,这意味着在此之前,中国门店很难用上本土烘焙的新鲜咖啡豆。
而本土精品咖啡品牌早已在供应链上建立起先发优势。
全辅导投资的great品牌,刚起步就把烘焙工厂设在离门店不超过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地方,确保咖啡豆的新鲜度;上海的Manner更是能做到每周更换SOE豆子,满足消费者对新鲜感的需求。
在制作工艺上,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改用半自动咖啡机,每日校准参数,奶泡现场打发,这些细节上的优化都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
相比之下,星巴克的供应链体系显得笨重且反应迟缓,难以适应中国市场对新鲜度和灵活性的要求。
产品创新上的“水土不服”,同样让星巴克错失先机。
面对瑞幸“周周上新”的闪电战,星巴克的创新速度明显跟不上节奏。虽然2024财年它在中国推出了78款创新饮品,但很多产品并没有精准击中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偏好。
瑞幸的生椰拿铁、酱香拿铁等爆款产品,精准把握了本土消费者的喜好,迅速成为现象级单品,而星巴克的创新产品往往缺乏这种爆发力。
这种创新上的差距,本质上是决策机制的问题。作为跨国企业,星巴克的产品创新往往需要经过总部的层层审批,流程繁琐且耗时较长,难以快速响应中国市场的变化。
而本土品牌的决策链条更短,能够根据市场反馈及时调整产品策略,这也是它们能够快速迭代新品的关键。
从供应链到产品创新,星巴克的本土化布局始终慢人一步,这也让它在与本土品牌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不得不寻求本土资本的助力来弥补短板。

牵手博裕资本后,星巴克抛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将中国门店从8011家逐步拓展至20000家。
要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需要净新增约12000家门店,相当于再建1.5个现在的中国市场,难度可想而知。
首先是扩张速度的挑战。回顾星巴克的扩张历史,过去五年它在中国年均净增新店约661家。
按照这个速度,要达成2万家门店的目标需要约18年;即便加速到年均净增1200家,也需要10年时间才能完成。
而瑞幸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咖啡市场的扩张速度可以更快,这对星巴克的扩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是运营支撑的压力。2万家门店的高效运营,需要强大的供应链、仓储物流和数字化系统作为支撑。
目前星巴克的供应链体系已经暴露出反应迟缓的问题,要支撑三倍于当前规模的门店,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和升级。
博裕资本虽然在消费零售领域有不少布局,旗下投资了蜜雪冰城、北京SKP等项目,具备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但要将这些资源与星巴克的体系有效对接,仍需要时间磨合。
最后是选址成本的攀升。瑞幸等本土品牌已经提前卡位,占据了大量核心商圈、写字楼和社区的优质点位。
星巴克后续要拓展门店,要么只能选择位置稍逊的点位,要么就得付出更高的租金成本,这会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而且在下沉市场,本土品牌已经建立起完善的渠道网络,星巴克要想渗透进去,还需要应对本地化的渠道竞争。
不过,星巴克也并非没有优势。26年的品牌积累让它在高端咖啡市场拥有深厚的消费者基础,“第三空间”的定位仍然具有独特吸引力。
博裕资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还有本土市场的渠道资源和运营经验,尤其是在下沉市场的拓展和数字化转型方面,有望给星巴克带来新的突破。
回顾历史,麦当劳与中信股份的合作、可口可乐与中粮集团的合作,都是外资品牌借助本土资本实现本土化深耕的成功案例。
这些品牌在本土资本的助力下,不仅加速了门店扩张,还在产品创新、营销推广等方面更接地气,最终实现了业绩回升。
星巴克的这次“合资求变”,正是沿着这条路径前行。
26年的坚守与骄傲,让星巴克在中国咖啡市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它不得不放下身段,以出让控股权的方式寻求新生。
牵手博裕资本,是星巴克的无奈之举,也是明智之选。
本土资本的资源的注入,或许能解决星巴克在下沉市场拓展、供应链优化、产品本土化等方面的短板,但这并不意味着成功唾手可得。
2万家门店的目标道阻且长,如何平衡扩张速度与运营质量,如何在保持高端定位的同时实现大众化渗透,如何将本土资本的优势与自身品牌基因有效融合,都是星巴克接下来需要破解的难题。
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星巴克的“补课”之路没有捷径可走。
这场外资品牌与本土资本的“联姻”最终能否成功,星巴克能否借助这次合作重返增长轨道,我们拭目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咖啡市场的格局,已经因为这场交易迎来了新的变数。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