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账户,11月红盘天数屈指可数,满屏绿色让不少股民慌了:牛市就这么没了?其实大可不必焦虑——这轮调整不是趋势反转,而是A股正上演轰轰烈烈的“风格大迁徙”,叠加内外因素的阶段性扰动,看懂背后逻辑才能踏准下一步节奏。
先明确结论:牛市基础根本没塌。机构普遍判断,此前市场本就处于结构性牛市环境,只是沪指冲击4000点关口时,沉淀了多年的历史套牢盘形成技术阻力,叠加年底临近,自然容易出现结构性调整 。11月的下跌更多是“内外共振”的短期扰动:美联储官员近期密集发表鹰派言论,降息预期从60%跌至50%左右,全球风险资产抛售压力顺着产业链传导至A股 ;同时,前期领涨的半导体、光模块、新能源等板块,积累了丰厚获利盘,机构为锁定全年业绩集中兑现,进一步放大了调整幅度 。这些都是短期变量,而非支撑牛市的经济修复、政策宽松等核心逻辑崩塌。
真正的核心剧情,是**“弃高就低”的风格切换已彻底明朗**。资金流向最能说明问题:11月以来,半导体、新能源、创新药等高估值赛道成了资金出逃重灾区,主力资金净流出超500亿元,部分热门主题基金规模明显萎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基建、公用事业等低估值、高股息板块持续“吸金”,“中字头”基建股单日成交额曾突破300亿元,银行板块10月以来资金净流入超80亿元,港股红利低波、电网设备等相关ETF更是斩获超10亿元资金加仓 。就连北向资金也在“用脚投票”,一边减持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高位股,一边增持上海建工等低估值基建标的,“弃高就低”特征愈发显著 。
这轮风格切换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驱动的必然结果。首先是年底机构调仓的“惯例操作”,三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对电子等成长板块持仓达历史高位,四季度为应对业绩考核,纷纷转向低波动资产规避风险 ;其次是估值差的“自我修复”,半导体板块平均市盈率超80倍,而建筑、银行板块仅5-6倍,这种近十年极值的估值分化,本身就孕育着回归需求 ;最后是政策面的“推波助澜”,近期基建、消费等稳增长政策密集落地,进一步强化了低估值板块的吸引力,让风格切换加速到来 。
那么后市该怎么布局?其实核心逻辑就两个:性价比+安全边际。基金经理普遍建议,可采取“成长+高股息”的哑铃型配置思路:一方面,高估值板块中并非全是风险,泛算力领域的光模块、存储等具备基本面支撑的方向,仍有局部机会 ;另一方面,可重点关注低估值板块中的细分机会,比如受益于海外电网改造的电力设备、消费和医药中跌出性价比的个股,以及现金流充沛、分红稳定的高股息标的 。
需要提醒的是,当前市场虽处于调整期,但并未出现恐慌性出逃迹象,属于健康的结构性调整 。随着12月重要会议临近,稳增长、促消费等政策信号有望进一步明确,叠加美联储降息周期的大趋势不变,市场流动性环境仍具支撑 。对于股民来说,与其纠结“牛市还在不在”,不如聚焦“资金往哪去”,踏准风格切换节奏,在估值合理、业绩确定的标的中逢低布局,远比在高位股中追涨杀跌更稳妥。
市场永远在变,但“买便宜的好公司”的逻辑不会变。11月的调整既是风险释放,也是布局良机,看懂风格切换的本质,才能在接下来的行情中占据主动。你当前的持仓是偏向成长股还是低估值板块?不妨在评论区聊聊你的布局思路!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