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周期的汾酒,做对了哪些事?


秋意渐浓,白酒行业的“期末考”随之揭幕。2025年前三季度的财报披露期,在带来数据汇报的同时,也堪比一场对企业耐力与定力的测验。


今年的市场环境,少有轻松二字。宏观经济承压、消费结构重塑、渠道去库存压力持续,叠加政策调控与消费理性化的趋势,使得白酒行业正式步入“深度调整期”。中国酒业协会6月在《2025中国白酒酒业市场中期研究报告》中指出,一季度白酒产量同比下降7.2%,经销商库存继续增加,价格倒挂现象加剧,现金流压力增大。


这意味着,当前主导白酒竞争买卖的逻辑,已从“高歌猛进”逐渐转向“理性生长”,从“拼速度”转向“拼质量”,从“抢规模”转向“稳结构”。


潮水的退去,代表着行业格局调整的机会,而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永远是那些专注眼前、踏实经营的企业。在普遍趋冷的氛围里,汾酒的财报表现,如一股逆流而上的暖意,向整个白酒市场传递出了特殊的信号。



根据日前汾酒发布的前三季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9.24亿元,同比增长5.0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4.05亿元,同比增长0.48%。其中,第三季度单季收入达89.60亿元,同比增长4.05%。在行业平均增速放缓至1%以下、部分头部品牌甚至录得负增长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事实上,“稳”对于汾酒而言,早已不单指财务指标的表现,而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基因密码。



在白酒市场火热的年代,不少企业都曾陷入激烈的价格战,抑或是追赶潮流。如今,当整个行业呈现缓增长、理性增长的趋势,汾酒坚实的“抗压韧性”,愈发显出宝贵的价值。


多管齐下,夯实内功


如果说高速增长时期,数据的亮眼和市场景气度相关,那么进入“红利”的下半场仍能稳住阵脚,体现的便是企业的内功与定力。


行业人士将这种现象形容为“逆周期韧性”,它意味着在宏观波动、消费分化的背景下,酒企并未盲目追逐规模的扩张,而是通过产品体系、渠道治理和品牌心智的三重修炼,实现了内生增长的平衡。


从汾酒刚发布的财报中,可以清晰看到这种“稳”的结构性来源:2025年前三季度,汾酒主力产品线的汾酒系列销售收入达321.71亿元,同比增长5.54%,坐稳了业绩增长“压舱石”的地位;整体毛利率维持在历史高位区间,库存健康、现金流稳健。



稳,首先来自结构之稳。在供给侧寻求结构性的改革和升级,已经是所有白酒企业的必答题。


产品体系的健康程度,几乎决定了企业能否在波动周期中安然运作。从2025年前三季度的财务结构来看,汾酒的稳健增长,源于其清晰、层次分明的产品矩阵:高端“青花系列”巩固高端市场后,腰部“老白汾”“巴拿马”系列拓展主流消费层级,而“玻汾”等入门和基础款产品,则主打性价比与情感记忆,着力于稳住大众基本盘。


相较于部分高端品牌依赖单一产品“爆款”的增长逻辑,汾酒的布局显得更稳妥。业内分析指出,清香型白酒的消费人群广泛,且适配度高,在宴席、聚饮、商务和家庭消费等场景中皆有稳定而庞大的需求。


这一金字塔式的产品矩阵,使得汾酒在市场波动中,具备了充分的“结构性抗风险能力”,不同价格带、不同场景的产品相互支撑,既分担风险,又共振增长,也让汾酒在市场端拥有了极强的灵活性,能通过结构优化实现利润率与品牌势能的双稳态。这种平衡能力,正是“抗周期”的核心密码。


第二个支点,则是渠道的理性演化。2025年前三季度,汾酒省外市场实现销售收入218.1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2.72%,超过省内市场。这标志着汾酒全国化2.0战略有了显著的成效。



过去十年,汾酒在“省外突破”这条路上不断调整策略,从区域经销体系优化,到“汾享礼遇”等渠道激励机制的落地,再到电商会员体系的精细化运营,每一步都在建立长期、健康的渠道生态。


相较于“压货冲量”的模式,在渠道策略上,汾酒强调库存健康与利润共生。它将经销商视作共进退的生态伙伴,而非短期业绩的“蓄水池”。这种思路,使汾酒得以在市场低迷期避免渠道挤压,保持价格体系的稳定,也建立起了渠道与品牌的“信任闭环”。


在区域层面,汾酒今年的市场布局更具战略主动性:以“一轮红日、五星灿烂、清香天下”为蓝图,重点深耕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圈等高潜力区域,并在东南沿海市场实现突破。尤其在华南市场,青花汾酒在中高端餐饮渠道的渗透率显著上升,“大家都爱汾酒”抖音挑战赛、“恰如其汾”“品质生活大赏”等年轻化的营销动作,则进一步拓宽了文化消费场景。



此外,还有品牌文化的稳步升级。在一个渠道、品质、产能等趋同的时代,品牌的核心差异往往不在产品,而在于如何讲好故事,用文化打动人。汾酒近年来不断强化“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的品牌认知,通过文化工程与传播创新,以历史的积淀撬动现实生产力发展。


汾酒所寻求的,不只是做一个品牌的破局样本,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对话的范式重构,在快节奏、碎片化的消费社会中,与消费者建立深层的情感联结。当其他品牌仍在寻找流量密码、追逐爆款风口时,这种高度文化自觉,为汾酒筑起了抗风险的护城河。


稳健增长,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在白酒行业的版图里,“稳”从不是温吞的同义词,它意味着克制、长线、理性,当然也有抵御诱惑的力量。


高速扩张时期,企业的胜负取决于营销能力,而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决定成败的则是“心态”和“结构”,在保持原有调性的同时,以战略定力统筹全局。


在“稳”的背后,是汾酒对发展节奏的精准拿捏,多领域协同发力,力保各项经营工作稳中有进、质效双升。在2024年12月汾酒全球经销商大会上,汾酒即强调:“2025年,汾酒最重要的一条营销政策是,稳健压倒一切。”这体现出管理层对行业周期变化的深刻洞察与战略定力:


埋头穿越浪潮起落,将“长期主义”四个字,渗透进对自身业务的深度创新中,这是刻在汾酒骨子里的忧患意识和风控思维。 对其而言,企业要想做强做大,断不能盲目举铁、练块头,还得需要一点轻巧收放的智慧,和对内功的打磨。



从业绩上看,这种“稳健”的政策已初见成效。


财报显示,汾酒前三季度的资产负债率继续保持在行业低位,经营性现金流充裕。更重要的是,在渠道库存管理、费用率控制、供应链协同等方面,汾酒都维持了较高的健康度。这使其有能力在行业调整中,不以价换量、不以速代稳。


正如年初国泰君安在研报中指出的那样:“汾酒控货措施严格,核心单品价格体系阶段性企稳,库销比环比回落,渠道的回款积极性显著高于竞品。”


但稳健,并不意味着保守。汾酒的“稳”,源于一种高质量增长的策略选择,是在不断变化的、动态的“稳定”中寻找确定性的智慧。



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汾酒通过智能酿造系统和产销协同平台,提升供应链效率、保障品质稳定;在开辟年轻化市场的探索上,汾酒则以“汾瓷共生·青花焕潮”城市快闪活动等链接新消费群体,在音乐节、潮流节等跨界场景中植入“年轻化”的品牌认知。


种种迹象表明,汾酒的“稳”并非停滞,而是一种张弛有度的自我进化。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也是中国白酒走向世界所必须面对的考题。



过去十年,中国许多白酒企业以“量的积累”为战略基调。如今,巨头们亟待解决的是,如何提升中国白酒标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更强的自信传播中华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清香型白酒的国际化潜力正在被重新估值。


目前在海外市场,汾酒覆盖世界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网络遍布五大洲和全球重要免税口岸。其中东南亚市场表现尤为突出,达到其总出口量的一半。此外,凭借香型纯净、口感友好等特征,汾酒也正向着欧美地区渗透。未来,清香型的轻盈、纯净与东方文化意象的结合,或将成为中国白酒“出海”的突破口。


而汾酒最大的底气,不仅来自数字,更是烙印在骨子里的文化分量。它没有急于迎合国际化的概念,而是让文化成为产品的注脚和延伸,让品牌的精气神先被看见、理解。从“清香天下”到“国酒之源”,汾酒深谙,唯有让世界先爱上汾酒背后的文化底蕴,才能让消费者沉醉于它的清香。


这种“以文化铸魂”的品牌策略,恰与当下中国经济的高质量转型同频,它在提醒着我们,稳健与创新并不矛盾,传统与现代也可以共生。


放眼其他领域,中国的制造业、消费品与文化产业都在经历类似的跃迁:从追求体量的外延式扩张,转向以内在质量为主导的可持续增长,从短期效率至上,转向长期信任的积累。


在一个高度饱和且多香型盘踞的市场,汾酒依托文化共鸣激发消费认同,让人们看到真正能代表中国品牌气质的,不是那些依赖短效爆发的“明星”,而是能挺直脊梁、在调整中沉淀价值的“耐力型选手”。


至此,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汾酒的“稳”,既是一种战略节奏,也是一种文化哲学。


它让人想到一句老话, “慢即是快,稳即是进”。当整个行业都在围观最新潮的叙事和玩法,汾酒选择了拥抱初心,从产品出发、从文化出发、从长期主义出发。


这份“稳中求进”的姿态,正是未来中国酒业穿越周期、走向世界的破局之道。在这个秋天,当新的风浪尚未平息,汾酒已用自己的方式,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增长”的答卷。



作者 | 宫本

统筹|张鹏霞

视觉 | 顾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美食   周期   对了   白酒   市场   品牌   渠道   文化   行业   中国   稳健   香型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