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聊中国的大一统王朝时,提到经济发达、民生幸福的宋朝时总有一丝的别扭。虽然史书和史官们基本都奉宋为正朔,但想到北宋与辽并立,南宋更是同时和金、西夏共存,就不得不再修辽史、金史来印证大宋这段偏安史。
说到偏安,就不得不提北宋被金灭亡时的靖康之耻,要不是赵构跑得够快,恐怕偏安的机会都没有,可是谁也没到的是,当年弯刀跨腰马背上的金国人会和南宋有了同样的偏安想法。他们在被蒙古灭国时,宁可悲壮的渡黄河求安生,也不愿回东北老家重新唤醒野性,这是为什么?是真的不想,还是无能为力,又或是有其他原因,接下下笔者就和大家聊一聊。
金国政权是由女真民族建立的游牧民族政权,当年完颜阿骨打灭辽时号称女真满万则天下无敌。事实也证明开国时期的金人民风彪悍,草原之风盛行,不论男女从小都在马背上长大,战力可想而知。
1127年,金灭北宋制造了震惊中原的靖康之役,从此金人开始大量南迁,并和汉人打成一片。经过数十年的磨合,女真人受到汉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到了金国第四代皇帝完颜亮时期,他从小就崇尚汉文化,一度将整个金国政权的文化氛围给改成了效仿宋的农耕氛围。
他在位将近40年,消磨了金国大量的血性,在他之后,随着蒙古的崛起,金国开始有了关起门来过小日子的想法。1195-1198年,金国皇帝下令修长城以抵御外部游牧民族的入侵,这一举动开了游牧民族政权的先河。
十余年后,金国当权者再次大兴土木第二次加固、加长长城,这两次骚操作无疑表露了金国政权当权者偏安的想法,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大量汉化的女真族人的想法,那就是骨子里不想再回到苦寒游牧之地。
金国和后来的清朝其实都发源于东北,但他们对东北采取的政策大不相同,清朝政府大部分时间都是将东北作为根基之地也就是最后退路的地方进行管理的,甚至有不让外族人进入的规定,这一点和金国疏于治理大量迁出族人相比很可能是吸取了当年金国不能回去的教训。
1121年,蒙古军队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轻松打过了金国人修建的长城,以少胜多大量歼灭了金国军队的有生力量,使得金国对东北的控制力大大降低,而之前迫于武力向金国妥协的部分契丹人趁机依附成吉思汗建立东辽政权,一下就把金国在东北的区域划去了一大块。
不甘心故土丢失的金国也曾派兵征伐东辽,可惜一败涂地,领兵大将还开始慢慢自起炉灶。随着金国政权的内斗和腐败加剧,蒙古又渐渐蚕食金国北面的土地,使得金国与东北的联系日渐衰弱,1215年,时任金国皇帝的完颜珣下达了迁都汴梁的旨意,也就是渡过黄河彻底放弃北面以避开蒙古铁骑的锋芒。
这样一次迁都也让金国再也没有机会回到他们的故土了,好在当年派去征讨东辽的大将单干又在东北建立了一个女真的政权“东夏”,当然“东夏”也只是昙花一现,远不能恢复金国昔日的荣光。后来东夏在东辽和蒙古的联合讨伐之下很快就覆灭了,东北也就完全纳入了蒙古的版图,金国人想回是再也没有可能了。
说完金国回东北老家的不想和不能,还有一个终极原因就是国祚不存,何谈回归。金国政权存续的最后时期本还有希望和蒙古对峙,毕竟当年战力还不如金的南宋都能独抗蒙古数十年,战力比蒙不足比宋有余的金国如果能联宋抗蒙,延续国祚,将来待时局有变,蒙古分裂或许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
可惜金国的错误外交政策彻底断送了他们的希望,这个错误的外交政策就是北面被蒙古侵占了地盘,就南下找宋来补。蒙古打击金国越厉害,金国对宋就越苛刻,最后逼得宋蒙联合夹击灭金,金国也就再无回天之术。
综上所述,金国统治者自从享受到了汉化带来的文化冲击之后,就再也回不去那种马背民族的生活了。他们是既不想也不能回到他们的东北老家,他们的不想是出自于生活的安逸,不能是因为那个时期适合那块土地只能是游牧民族,只能是耐得住苦寒的民族。
更新时间:2025-05-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