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
曾几何时,银行那份工作,是多少人眼里的“金饭碗”——光鲜、体面、钱多、稳定!挤破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要考进去,可如今,这“金饭碗”似乎裂了、碎了。
一边是外面的毕业生还在拼命往里挤。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当年人人羡慕的银行“金饭碗”,如今还值得年轻人拼命去抢吗?
当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挤进银行的年轻人,正排着队想逃离:浙江姑娘放弃50万年薪辞职的消息,更是火上浇油。一边是里面的人想出来。
“50万年薪不要了!”一位浙江姑娘辞去银行工作的消息曾冲上热搜,引发一片哗然,令人惊愕的是,这并非孤例——社交媒体上,“银行离职”、“逃离银行”的帖子铺天盖地。
年轻人一边排着长队挤进银行大门,一边又有人排着队准备离开。这座曾被奉为“金饭碗”的殿堂,如今竟成了一座令人五味杂陈的“围城”。
在无数应届毕业生和求职者眼中,银行始终闪耀着近乎神圣的光环。那气派的玻璃幕墙大厦、笔挺的制服、稳定的“体制内”身份,以及诱人的“金领”收入预期...
共同构筑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职业殿堂,每年银行校招季,都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惨烈程度超乎想象。
数据显示,某些热门银行岗位的录取比例甚至达到惊人的数百比一!年轻的学子们挑灯夜战,只为搏得一张入场券。彼时,“银行”二字几乎等同于“前途无量”。
然而,当大门真正打开,踏入其中,许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却瞬间感到了刺骨的冰冷,“打杂”与“机器人”:工作内容的幻灭感, 名校金融硕士生小李入职某大行后,被分配到网点柜台。
他本以为能接触核心业务,施展所学,现实却是日复一日地数钱、盖章、处理简单存取款。“感觉自己像个高级点钞机,专业知识完全用不上,更别提什么职业规划了。”
另一位90后女生在辞职自述中直言:“忙得像个机器人。”除了基础的柜面操作,她大部分精力被各种“经营任务”占据——下班后还要在停车场“堵人”办ETC。
周末要去社区摆摊推销信用卡,朋友圈变成产品广告刷屏地。银行基层,正沦为“高级销售”与“全能打杂”的混合体,技术含量与个人成长空间被严重压缩。
银行收入早已不复“金领”传说,尤其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起薪往往远低于预期。一线城市国有大行的柜员或客户经理,月入几千元是常态。所谓的“高薪”,严重依赖业绩提成和难以完成的KPI。某银行新员工自嘲:“年终奖发下来,还不够买一部新手机。”
更令人焦虑的是薪酬增长缓慢,相比互联网、科技等行业的跃升速度,银行薪酬体系僵化,晋升通道狭窄,论资排辈现象普遍。“一眼望到头”的收入预期,浇灭了年轻人的热情。
“银行下班时间,只是换个地方继续上班。”这并非戏言,开不完的夕会、培训,做不完的报表、数据整理,打不完的营销电话,回复不完的客户咨询… 让“加班是常态”成为银行人,尤其基层年轻员工的真实写照。
一位支行客户经理分享:“周末永远在陪客户,或者在去陪客户的路上。法定节假日?能完整休一天就是奢望。”
无形的KPI大山和“全员营销”的文化,让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彻底消失,身心俱疲成为普遍状态。
当幻灭感、收入落差与高强度压力叠加,逃离便成了部分年轻人清醒的选择,“上岸”考公:寻求真正的“铁”与“稳”。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曾经被视为“铁饭碗”、收入远不如“金饭碗”香的传统公务员岗位,如今成为不少金融“金领”争相“上岸”的目标。
金融专业毕业生小王,在银行工作两年后毅然辞职备考公务员:“至少工作内容明确,压力可控,生活有保障,不用再为完不成的指标焦虑失眠。” 这背后是对银行高压、不稳定状态的一种消极抵抗,也是对“真稳定”的重新定义。
也有年轻人选择彻底跳出体制束缚,拥抱市场大潮,具备专业能力的转向券商、基金、保险资管等市场化程度更高的金融机构;擅长营销的投身财富管理、互联网金融。
甚至彻底转行,进入科技、教育、自媒体等领域。他们追求的是更清晰的职业价值感、更灵活的机制和更大的收入想象空间。
年轻人的集体焦虑与逃离,是银行业深层困境的缩影,互联网金融的猛烈冲击,持续压缩传统存贷利差空间;网点智能化、业务线上化大势所趋。
基层网点角色弱化、功能转型迫在眉睫;庞大的组织体系、僵化的考核机制、浓厚的“机关化”作风,与追求高效、灵活、创新的市场环境格格不入。
银行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推动数字化转型、强调财富管理等中间业务、尝试优化考核方式、关注员工体验… 一系列改革措施正在推进。
然而,船大难掉头,从理念到机制的真正转变,道阻且长。基层员工,尤其是新入职的年轻人,往往成为转型期矛盾与压力的直接承受者。
回到最初的问题:去银行网点上班,还香不香?这已经不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答案,对追求绝对稳定、不惧琐碎、适应体制规则的人而言, 它可能仍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尤其是在非一线城市或非营销岗位。
但对怀抱职业理想、渴望快速成长、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向往市场化回报的年轻人来说,银行的“金饭碗”光环已然严重褪色,甚至布满裂痕。
它提供的“稳定”,可能伴随着巨大的精神消耗和价值感缺失,银行的“围城”现象,本质是一场代际职业价值观与行业转型阵痛的激烈碰撞。
它撕开了传统职业光环的包装,迫使年轻人和社会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好工作?是表面的光鲜,还是内在的成长与尊严?是虚幻的“金”,还是踏实的“铁”,抑或是充满可能的“活水”?
年轻人的用脚投票,是最真实的反馈,银行若想留住人才、重焕生机,必须痛下决心,加速推进实质性变革——打破僵化的机制,真正赋能员工,提供有价值的成长平台,重塑符合时代需求的“价值饭碗”,而非仅仅依靠昔日的“金字招牌”。
否则,“围城”的故事,只会不断上演。而那句“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终将成为这个时代职业迷思的苦涩注脚。
华夏时报——金饭碗不如铁饭碗香?金融业“金领”扎堆考公,业内人士:起薪不达预期,工作内容偏“打杂” 2025-04-24
经济观察报——去银行网点上班,还香不香? 2024-06-01
极目新闻——“90后”女孩辞掉年薪50万银行工作:忙得像个机器人,经营任务完不成 2023-04-24
新浪财经——银行围城:薪酬增长慢,加班是常态,年轻员工想逃离,应届毕业生却想挤进去 2022-10-31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